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气象经济:信息创造财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4:34 经济参考报

    经济视点报记者:李凌

  气象信息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一些商家带来了商机。因此,气象经济成了一种“新经济”。在外国,气象经济已被运用到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等领域;在国内,气象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仅限于为人们提供有偿与无偿的天气信息,以及为一些商家提供“粗放”气象分析。目前,河南气象部门正在提高商业气象的服务水平,渴望做大气象经济

  6月的郑州遇到了多年不见的高温,河南省气象部门还两次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信息。

  高温在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却给一些商家带来了商机,早有准备的商家赚了个盆满钵满。气象学家说:气象就是经济;而商家说:我们最需要的气象信息买不到;经济专家说:气象经济大有文章可做。

  此问题也引起了河南省气象部门的重视,他们最近正在做专题研究,希望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气象就是经济

  每天早上起床,范云峰总要打开手机,看看上面的天气预报。

  范云峰是中国营销协会的副会长、河南省营销协会会长。作为一个长年在外奔波的专家,他最关注的就是天气变化情况,除了收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外,他的手机上还订阅了天气信息。

  最近的范云峰很忙:6月19日,他刚刚从四川赶回来,6月21日又要飞往北京。本来,6月20日东北一家公司要请他去讲课,但范云峰说最近天气变化无常,怕赶不上次日的北京之约,就推辞了。果然,21日上午郑州就下了暴雨,如果稍一耽搁就误了北京之行。“耽搁一天,少挣几万元钱是小事,关键是失信于人”。

  在河南,像范云峰这样关注天气变化的专家、企业家很多。

  据河南省商业协会的一名专家介绍,由于2004年郑州的天气不太热,空调、电扇一类的商品不太畅销,所以,不少商家按照去年的惯例准备今年的货源。谁知郑州今年却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让众多家电厂商措手不及,甚至出现了多年少见的断货现象。而早有准备的商家却赚了个盆满钵满。在采访中,一家专卖店的负责人就懊恼不已:由于没有准确掌握高温信息,进的商品太少,安装人员又不够用,“少挣了不少钱”。

  6月22日,郑州约有100万移动用户收到了省气象台发布的高温橙色预警和高温红色预警信息:“预计今日15时到18时,郑州将出现40OC以上高温天气,请相关单位注意防暑降温,建议停止户外露天作业。”

  发布完信息,河南省气象局华云公司总经理赵战友松了一口气,但在工作之余,他心里多少也有一点“遗憾”:“如果在国外,这些信息是要额外收费的。”

  在2002年7月,华云公司就和移动公司合作,免费向手机用户发送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目前,凡是每月花2元钱订购天气预报的手机用户,均能收到华云公司发布的预警信息。

  据赵战友介绍,在河南,移动手机用户中有100多万人订购了气象服务,联通手机用户中有60万人订购了气象服务,网通用户中有近15万人订购了气象服务。仅这些订户,每年就有2000多万元的收入。

  不过,“按分成比例,气象部门拿走的只是一小部分。”河南省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刘晓说,气象经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气象预报进行防灾抗灾所取得的效益,如防御热带气旋、暴雨、干旱和人工影响天气等;二是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进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效益,如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商业部门利用气象预报进行有益的经营活动等。

  范云峰对《经济视点报》记者说:气象就是经济,就是效益。在古代,就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借东风的战例。如今,利用气象创造效益的例子就更多了。

  2003年的6月底7月初,郑州的天气还不太热,一些卖空调的厂家就把产品和安装、销售人员撤到了武汉、南方等地。而某品牌空调此前从河南省气象台购买了郑州夏季的天气变化的信息,大量从外地调集空调及人员到郑州。正当别的厂商在暗自发笑时,郑州天气突然变热,持续高温,该品牌空调销售一空,早有准备的该品牌空调成了郑州市场上的赢家。

  1998年时,全国大涝。此前已经掌握天气变化的一家电子厂家早有准备,生产出了一次性使用的对讲机,销售到抗洪救灾第一线,创造了几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范云峰说,在营销课中,就讲到营销环境分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种。宏观环境就涉及气候的变化,气象与企业有直接的关系。一份看似简单的气象报告,却能对商家、企业的生产、销售决策起到参考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未雨绸缪,利用气象信息来挖掘市场的金矿。

  气象离经济有多远

  在《经济视点报》记者的调查中,一些企业也了解到气象经济,但他们对于如何利用却心存疑虑。郑州一家大卖场的负责人说,我们在上海的卖场,每年都花几万元去订购长期的天气分析。这是外国一家气象公司做的,能提供企业需要的比较长期的气候分析,特别是天气对所在行业的效益影响。在郑州,我们只能了解天气的变化,企业需要的更详细的分析却没有。

  另一家曾经购买过气象服务的厂家也说,2004年他们花了5000元购买了气象服务,但觉得这些研究很“粗放”,指导意义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所以今年就没有再买。”他说,如果做得更深入些就好了。

  中国管理科学院教授、河南省著名策划师宋玉刚也告诉记者,现在,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是公益性、大众化的,最多的是突发事件的预警,如发布24小时天气预报和台风、寒潮警报等初级气象服务项目。企业需要的则是长期的气候分析,特别是天气对所在行业的效益影响,“而这恰恰是当前我国气象部门的软肋”。

  河南省专业气象台副台长刘爱香在接受《经济视点报》记者采访时说,河南省的有偿气象服务从1985年就开始了,但真正获得较大发展则是最近几年的事。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气象经济的重要性,但还远远不够,企业对气象资讯有偿使用的意识不足。

  据了解,目前河南省气象部门为一个企业提供一整年的服务收费只有几千元,河南现在的收费水平只是一种成本补偿,比纯粹市场运作要低。按照原来河南省物价局的规定,订购一份旬(10天)天气预报,需要30元钱,而订购一份月天气预报,收费50元钱,低于周边省份,有时连人力成本也不够。

  据河南省气象局办公室王建国介绍,目前,郑州市已有数百家企业接受气象预报服务,其中每天关注天气变化的企业有200家左右,主要是供电系统、运输部门,特别是民航、铁路和公路这些受天气影响大的行业。

  河南省气象台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气象专家说,许多企业根据气象信息决定产品投放量,尤其是空调、服装、饮料、保险等受天气影响较大的几十个行业,都有自己专业和个性化的气象咨询需求,“但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简单的气象预报,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

  按照这位专家的说法,实际上气象服务有三个层次:定性信息服务、定量信息服务和协助决策服务。目前,河南只开展了定性信息服务和少量定量信息服务,这些服务都是把天气预报简单地应用在商业或公共服务上,而对第三个层次研究不多。如能分析出在某气温下某超市有多大客流量、什么商品畅销等更具体的信息,就可以为商家的管理和决策层在采购、物流、客流等各个环节上提供指导。

  气象经济大有可为

  据网上查到的资料称: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的气象公司均与生产经营者联手开发各种各样的气象信息来指导企业经营行为。西方国家已开发出种类繁多的气象指数,让商家如鱼得水。如德国啤酒指数:夏季气温每上升1OC,就会新增230万瓶的啤酒销量;日本有空调指数:30OC以上的气温多一天,空调销量即增加4万台。此外,还有乘车指数、冰淇淋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等,商家可据此提前确定生产营销计划。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倩红认为,尽管气象经济正逐步走向市场,但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是使用气象信息指导生产的单位不多,二是气象服务品种单一,缺乏较强的操作性。特别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下,气象部门自身参与市场的主体意识不强,很少主动地争取市场份额。现在最缺的是气候对行业、对产品的影响分析,没有这种分析企业就不会来买这种服务。如果能明确告诉企业,天气变化可以让这个行业获利或者减少损失,“那么气象经济肯定是一块不小的蛋糕”。

  在气象为经济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商家需要气象部门的信息为其保驾护航,气象部门也需要在商家那儿拓展业务。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气象经济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门有着美好前景的产业。对此,范云峰建议:“气象部门应向发达国家学习,尽快提高商业气象的服务水平。商家也应该重视气象,利用气象创造财富。”

  赵战友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许多企业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引起了他们的重视。最近,省气象台正在开展调研工作,努力拓展气象服务的领域,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向决策服务方向发展。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