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伟勋 北京报道
6月30日中午,山西焦炭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岗峰终于松了一口气。经过连续三天的紧张磋商,在石家庄,他们和河北冶金工业协会最终达成合作框架协议,从而避免了国内焦炭行业陷入空前的危机。
两周之前,河北部分钢铁企业趁焦炭产能过剩之机,联手向山西等地的焦化企业压价,使本已大面积亏损的焦炭行业雪上加霜。紧要关头,山西焦炭行业协会急赴石家庄,与河北冶金行业协会展开紧急商谈。
按照两大协会达成的初步协议,双方第一步将实施供需对接,保持焦炭供应的稳定和持续。在最为敏感的价格问题上,双方约定,每三个月协商一次焦炭价格,并确保其不低于生产成本。
但此举并不意味着焦化企业都能存活。“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到2007年底,焦炭行业将有20%-30%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表示。
钢铁厂压价
焦炭和钢铁两大行业的话语权近期开始此消彼长,直接诱因是焦炭产能严重过剩。
按照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助理巡视员侯世国提供的数据,2005年,国内焦炭年生产能力将达到创纪录的2.9亿吨,超出市场需求至少30%。由此,已连续紧缺三年的焦炭,在2005年上半年出现拐点。
“钢铁企业要求我们从7月1日开始,每吨焦炭出厂价降低140-150元,”焦化企业山西金晖集团营销部总经理续天有无奈地告诉本报记者,“没办法,我们只能接受。”
此前,山西生产的一级冶金焦出厂价已跌至1100元/吨左右,比2004年上半年1400元/吨的高峰价格相去甚远。按照行业平均水平,一级冶金焦的成本约为1050元/吨。
“如果降价150元,我们每吨焦炭将亏损100元,后面三个月至少亏损1亿元。”续天有表示。
据续天有介绍,山西其他很多焦化企业也接到了钢铁企业的降价要求,其中一部分已接受了降价条款。“如果我们不接受,市场就会完全丢失。”一家焦化企业的负责人表示。
类似的情况在山西以外也已出现。北京炼焦化学厂经营处副处长石岩峰向本报记者证实,6月份,钢铁企业已收回检验焦炭品质和重量的权利(业内称为检斤化验权),这是一种变相降价。随后,钢铁企业要求该厂六七两个月各将焦炭价格调低50元。
降价之前,北京炼焦化学厂的焦炭业务就已出现亏损,2005年上半年亏损额达到6000万元。
提出降价要求的钢铁企业,大多来自钢铁第一大省河北。知情人士透露,河北部分钢铁企业6月中旬曾在承德召开会议,决定利用焦炭行业产能过剩的时机联手压价。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没有集体侃价,而是异常默契地分别与各自的焦炭供应商展开谈判。
在河北冶金工业协会一位人士看来,随着钢铁价格下滑,钢铁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要求焦炭、铁矿石等上游产品降价理所当然。
两行业博弈
山西是我国最大的焦炭生产基地,2004年生产和出口焦炭,分别占全国的41%和82%。为应对产能过剩、价格下滑,6月初,在山西焦炭行业协会的倡议下,山西焦化企业集体限产救市,将焦炭产量压缩20%-40%,为期三个月。
山西焦炭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岗峰表示,省内焦化企业基本上已全线亏损。石岩峰前段时间对山西焦炭市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他粗略统计得出的数据是,山西焦化企业亏损面高达70%。“全行业每月至少亏损几个亿。”
钢铁企业的联手压价,令大面积亏损的焦炭行业雪上加霜。
6月27日,山西焦炭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岗峰、副秘书长刘太来及省内几家骨干焦化企业高管紧急赶赴石家庄,与河北冶金行业协会展开磋商。双方的商谈从28日开始,持续到30日中午。
河北是我国钢铁重镇,全省钢铁产量占全国1/5左右。河北也是山西焦炭行业的最大市场,山西每年销售到河北的焦炭约1500万吨。山西焦炭业和河北钢铁业的这次磋商,很大程度上是焦炭行业供需博弈的缩影。
此前,就焦炭价格问题,山西焦炭行业协会和河北冶金工业协会已举行过几次会谈,但均未取得实质性成果。
据全程参与商谈的河北冶金行业协会秘书长助理王学成介绍,双方在磋商中尽管存在分歧,但本着“互惠互利、共渡难关”的原则,最终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两大协会将首先推进会员企业之间的供需对接。为避免焦炭价格频繁、大幅波动,双方约定每三个月商定一次焦炭价格,之后逐步过渡到每半年、一年商定一次。
在价格方面,双方达成共识:不能使焦炭价格低于成本价。
同时,双方约定,对于违背市场规律的肆意降价或压价行为,两协会将在各自权限范围内予以惩处。
王学成预计,两大协会的合作协议有望于8月份正式签订并开始执行。在该协议框架下,两协会的会员企业还将分别签订企业间的供需协议,以确保焦炭供应的稳定和优质。下一步时机成熟时,两大协会还计划推进会员企业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如相互持股等。
协议的达成使焦炭行业暂时缓解了重压,但整个行业连续三年的“幸福时光”已经终结。受上下游的共同挤压,焦化企业的资金状况已相当紧张。石岩峰表示,目前很多钢厂已将焦炭的结算周期拉长到1个月,而在以前,钢铁企业只有预付货款,焦化企业才会发货;另一方面,由于焦炭原料炼焦煤持续偏紧,价格居高不下,焦化企业只有预付或现金结算才能购进炼焦煤。
现在,一度蜂拥而入的民营资本已停止进入焦炭行业,其中一部分已悄然转产。事实上,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焦炭行业,国家从去年开始已大幅提高了准入门槛。许中波预测,通过行政和市场手段的双管齐下,将有20%-30%的焦化企业被淘汰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