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平 来源:中国经营报
车界外资在做什么?看看6月24日亮相的本田出口基地就清楚了,先以合资方式站稳脚跟,再利用合资厂的规模成本优势为自己在全球市场谋利。
与广州本田比邻而居的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出口车基地利用广州本田这个先遣部
队建立和完善配套体系,再通过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跟进规模,共同分享由此带来的规模效益。在中国,以本田为代表的外资正在把“以战养战”的策略进行鲜活的诠释。
接下来的表演者,可能是戴克,也可能是所有外资车企。
以战养战
6月24日下午,广州新沙港刚完工不久的滚装船码头,首批150辆由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JAZZ(爵士,欧洲版两厢飞度)轿车在这里装船起航,驶向出口欧洲的第一站,汽车的发祥地——德国。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9月,由本田、广汽和东风三方分别按65%、25%、10%的股比投资组建,这家新企业生产的汽车全部用于出口。
从新沙港向北大约几十分钟的车程,在位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批新的JAZZ正在投入生产。不过,与众多冲压、焊装、喷涂、总装四大工序齐全的整车生产厂不同,在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没有冲压车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冲压件配送中心。
他们的冲压件从何而来?答案要向西几公里去寻找。在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以西几公里处,是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的冲压车间,在那里,爵士和广本两厢飞度的大型冲压件正在同一套模具上冲压成型。而广本两厢飞度和JAZZ所需的发动机,也均由和广本处于同一厂区的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提供。
与此同时,在广本以东的广州新塘,广州本田的第二条柔性生产线也正在紧张地建设过程中。从广本一厂到二厂,大约只需半小时的车程,途经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在生产上,这个公司看起来就像是广州本田的第三工厂。”同行间有人开玩笑说。
“除了对应欧洲法规需要的部件,我们生产的JAZZ与广州本田生产的两厢飞度均采用相同的配套体系。”在带领记者参观生产线时,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部长宫岛俊二介绍说:“国内有我们80来家零部件供应商,这些同时也都是广州本田的供应商。”
“我们与广州本田的关系非常密切。”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的人士向记者介绍,除了大型冲压件、保险杠和大型注塑件均由广州本田提供外,国内的零部件采购平台和零部件物流也与广本基本处于同一体系。
曲线规模
在广州本田日产千辆的生产线上,记者看惯了流水线工人几乎在跑步的工作状态,拿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来和广本对比的话,简直可以用“悠闲”来形容。据宫岛俊二介绍,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目前每天的产量只有50辆。广州本田销售部部长金山裕则称,公司准备用5年时间滚动发展至年产30万辆的设计产能。
虽然本田素以“低投入、快产出”的滚动发展模式著称,但在中国兴建这样一个完全供出口的汽车项目,从5万辆计划年产能起步,本田成本控制的底气从何而来?在汽车这样一个极度追求规模效益的行业,除了中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和规模效益之外,本田难到还有其他更好的成本控制方式吗?
记者看到,向来喜欢建柔性生产线的本田,在这个出口工厂目前只生产两种排量、五种颜色的同一款车。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曾庆洪曾表示,在柔性生产的情况下,对同一条生产线上各种不同排量、颜色、车型的原料进行采购和配送,这对于生产线管理和成本控制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可见,只产一款车,对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来说将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金山裕则也表示,短期内不会考虑生产更多的车型。
不过,这显然并不是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在省略了一个冲压车间投资的同时,还省略掉了一个发动机项目的投资,光是建厂成本,这就要比别人少去一大截儿。”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此评论说:“与广州本田采用同一配套体系,这中间可以节省的成本更是大了去了。”
现在分析外资的图谋,不能不说到国产化率,无论是哪家外企,在合资之初,都要被迫接受本地化的标准。比如,40%国产化,或者现在强调的零部件进口不能超过60%。但是合资企业搭建起的本地配套能力、生产车间,加上原来就有的人工成本优势,却被外资变成物美价廉的产品,用来向全球市场进军了。
商务部即将公布出口基地名单,其中的合资企业可能又要重演借鸡下蛋的阴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