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本报记者薛松
◆近段时间,一些名人或老板的手机号码在网上被公开出售的事件屡屡发生。
◆同时,一些运营商透露,广州用户更换手机号码的平均周期已缩短到4~5个月,这与手机号码作为隐私容易被泄露有很大关系。
◆为此,人们纷纷呼吁正在起草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增加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网上叫卖“老板手机号码”的公司有数百家之多,记者电话联系上了位于深圳市罗湖田贝四路的某高科技公司。该公司主管负责人谢先生对记者称,全国40多个大城市老板的姓名和手机号码,还有公司名称、行业性质、注册时间等详细资料,都可以提供。他还强调,这些手机号码可以方便你同老板直接谈生意、打入高层交际圈。
调查:2万个号码50元卖掉
当记者询问报价时,他表示,每个城市(一般为省会城市)的老板号码有大约2万~5万个,一口价为50元,如一次性购买以上40多个城市的手机号码,优惠价为250元。
这位谢先生还说,如果不信,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QQ提供一批号码来试一试。记者随便选取了其中几个,3个拨通了的号码均被证实是其本人。不过记者发现,这些手机号码的机主大多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企业老板,这位谢先生当即表示“可以得到知名企业的,但价格要贵很多,而且他们的手机可能经常更换,或者在秘书手中。”
源头:三种途径套取个人信息
当记者询问“谢先生”这些手机号码的来源时,他不愿透露详情,只是表示“从正规渠道获得”、“并非从某些贩子手中买得”。据记者了解,他所说的“某些贩子”,是指坊间有些人专门收集他人手机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个人信息,然后按行业属性分类整理,再转手卖给他人,靠此牟利。
据介绍,这些专门从事此类工作的“信息贩子”套取个人信息主要有三种途径:一、靠朋友从相关部门窃取。二、招聘业务员进行窃取。三、到相关单位购买。个人信息的源头有很多,如电信运营商、工商机构、银行、保险公司、网站、医院等。上述某企业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些职能部门或企业对用户资料等数据库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但也不排除一些员工会因为人情关系,私自将用户资料泄露出去。
记者就此话题向某运营商了解,该公司人士认为这些名单“不可能从公司内部出来”,因为公司对工作人员查询和打印手机号码、通话清单等有着严格的管理措施,并且会留下查询或打印的记录,均有据可查,内部员工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
有行内人士推断,这些信息大多出自人员流动性很大的服务部门,如果有些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就很可能私自复制公司得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作为个人牟利的工具,四处传播和倒卖。比如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或其职员非法转卖购房者个人信息,以每份5元到50元不等的价格卖给装修公司等,或是招聘单位不注意对求职者资料的妥善保管,致使其信息被不当散失,这就给一些别有用心者实施某些违法犯罪或不道德行为创造了便利。
出路:立法保护个人信息
某电信企业内部一位人士透露,“目前广州手机用户平均4~5个月就换一次卡”。原因除了运营商竞相降价之外,也跟手机号码作为隐私太容易被泄露有关。大多企业负责人都使用两个号码,一个公开号码留给秘书,比较私密的号码则告诉家人。
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行内专家。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一位专家认为,我国现有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并不多,并且缺乏具体操作的细则。虽然《电信条例》第66条明确规定:“电信用户依法使用电信的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但他认为,这些受保护的电信内容还应该包括用户的号码、联系地址以及通信时间等数据资料,然而《电信条例》中并没有明确清楚的解释。
可喜的是,今年初,国务院有关部门已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在由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课题组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中,个人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医疗档案、职业情况等,都属于这部法律保护的范围。该法一旦正式出台,侵害他人信息就可能要承担民事责任或是刑事责任。
温馨提醒
保护个人信息
注意三大途径
一、消费者在买车、买房、买保险,办理各种会员卡、优惠卡、银行卡,或去医院看病时,往往要填写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会因为商家管理不善或恶意泄露而被盗用。
二、消费者在参加各种展会领取入场券时或办理参展卡时,求职者参加现场招聘会的时候,均会留下个人信息。
三、申请邮箱、图片铃声下载、注册进入聊天室、游戏厅时填写的个人信息都有可能被泄露。网络上的一些“间谍”病毒,不仅可以收集用户访问过的网站等信息,甚至还可以盗取用户银行账户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