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思睿发自上海
随着我国生育高峰的到来,未来对教育需求也将高企,出于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高等教育的需求冲动依然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多少发展空间,又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日前就此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专访,她明确表示,“我们希望留给职业教育空间大一些,机会更多一些”,因为在辍学率相对较高的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把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取之不尽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日前召开的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披露,我国将加大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3年内至少投入36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而吴启迪也在采访过程中提到,今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将按计划在2004年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
《第一财经日报》:在6月22日的2005上海教育论坛上,有人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的观点,您是怎么看的?
吴启迪:若一提“渗透”,职业学校的学生全走了,我不太赞成“渗透”。社会上的观念还是希望孩子经过十年寒窗苦,最终能上大学。现在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所做所想的多半还是准备上大学,在这样氛围下的“渗透”很可能导致职业教育资源单向流失到普通大学,这样势必对我国人才需求结构造成不平衡。
但这个问题也要看具体情况:其一,农村的初中阶段辍学率相对较高,在这里的普通教育中进行职业教育渗透倒是可行,一部分不预期进入普通高中的生源,可以开始在初中阶段进行职业培训,一两年后在初中毕业之时就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其二,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环节是对的;其三,在大专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技能培训,学生在拿到文凭的同时也取得特别技能证书。
《第一财经日报》:按照您说的这种情况,我国现阶段是不是应该在农村地区扩大职业教育的整体规模?
吴启迪:(职业教育发展)很大部分空间在农村。我国将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形成农村教育、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齐头并进的格局。
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可通过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扩大职业教育整体规模。每年尚未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700万~800万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在农村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培养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把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取之不尽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都必须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我国是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以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推广?
吴启迪:我国已有“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希望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切实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素质,扩大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促进县域高中教育的普及;广泛开展以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高培训,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致富带头人。
根据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配合当地农业现代化项目的实施,积极引进和开发农村科技致富示范项目,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形成为“三农”服务的信息采集发布网络,引导农民走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有针对性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为普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课程、为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提供师资和技术服务。插图/苏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