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改变人们生活的积极意义被全球14亿用户的拥有量得到证明之后,手机辐射却成为一个产业的隐私被厂商追逐市场利润的本能掩盖起来。换句话说,产业隐私与公共安全的极端不对称,正掩盖手机辐射对人类未来的危害。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电磁污染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就像当初的电视机、电脑一样,其电磁辐射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但随着普及率的提高,由
辐射引发的疾患,终于促使标准化部门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和限制措施,以监督产业界为使用者制造最为安全的产品。而在手机领域,至今还没有这样的标准来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按照目前欧洲一些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手机辐射多少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科学家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手机辐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损伤,对颅骨缺失人群更为明显。只是目前产业界不愿意正视这种现实,一旦承认手机辐射对人体具有影响,全球14亿的拥有量,即使按1%的影响算下来,这个数字也不得了。而这也是产业界将这种产业隐私“密封”的根本原因。
在医学研究上有一门学科叫预防医学,大概手机辐射应该归到这类研究吧。既然是预防,事物的两重性恐怕在手机上也不会例外。对手机产业来说,矛是为了更快地在市场上普及产品,盾是为了防止手机辐射对人类已经产生的、正在产生的、未被发现的危害。
其实,产业发展需求和公共安全本身也是一对矛盾体,问题是如何看待这对矛盾体。对于产业界来说,增加预防手机辐射的部件,肯定要增加一定的成本,但这种成本的增加,要大大小于牺牲人类未来健康的成本。而目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产业界显然在回避手机辐射对人们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信息的传达上明显出现了不对称。而这一涉及公共安全的产业话题,又显然不是现有的医学研究手段能够解决的。
随着产业竞争更多体现在国家竞争力的背景下,特别是涉及公共安全问题的产业和市场标准,政府在引导和监管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在预防手机辐射的问题上,政府监管部门更应承担主动推动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引导手机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推动手机产业技术创新上的人本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