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北京房市面临消化阻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 06:49 第一财经日报

  金学伟

  由于北京人均住房面积已预期可超30平方米,已购但被空置的住房和积压在开发商手里的存量房规模极大,其消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北京房地产的繁荣期很可能已就此结束

  北京正试图通过对二手房交易加征20%个人所得税,来抬高二手房交易成本,促使更多的购房人转向一手新房,以摆脱新建商品房交易的低迷状况。这一“弃二保一”的策略,极显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严峻形势。

  大量房屋积压在开发商手里

  这几年,北京空置房数量及空置比例一直是一个谜。有说是1000万平方米的,有说七八百万的,有说一年期以上空置面积在300万平方米左右的,但感觉上总好像不对。2000年,笔者在北京组建金融研究所,住在京城大厦附近的一个并不算新的小区,入夜后每每发现小区内近半数房屋都漆黑一片。感觉上,当时北京住房在个人手上的空置情况就比较严重。

  近期又统计1992年以来北京历年竣工的住宅面积与销售面积,更发现了一个令人百思不解的问题:从1992年到2004年的12年间,北京竣工的住宅总面积为15107万平方米,其间销售的面积为9984万平方米,两相扣减,要差5123万平方米。如果说空置面积仅1000万,而且一年期以上的仅300万平方米,那么,剩下的房屋又到哪里去了?莫非是从人间蒸发了?如果不是,那么,这些房屋就在开发商手里,根本就没有卖出去。

  退一步,如果说1998年前为福利分房,上述数字算不得数,那么从1998年至2004年,北京商品住宅的竣工总面积也已达11475.3万平方米,而同期的销售面积仅8776.3万,也还有2700万平方米的多余。2700万,相当2000至2004年间北京年均住房销售面积的1.73倍。而以同样方法计算,从1998到2004年间,上海积压在开发商手里的商品住宅只有595万平方米,只是近5年年均销售面积的29%。这说明,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形势也许要比上海更严峻。

  除了2700万平方米的商品住宅还在开发商手里外,2004年,北京商品住宅的施工面积也达到了创纪录的6759万平方米,相当于近5年年均销售面积的4.32倍。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即可明白,为什么在房地产调控“木已成舟”的情况下,有关方面会推出“弃二保一”的策略。实实在在是因为:售出的房屋已套在了买房者手里,风险已被分散和转嫁;更多的商品房则积压在开发商手里,有的已积压好几年。一旦开发商挺不住,资金链断裂,对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及造成的金融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因而,这一策略本质上属“丢卒保车”策略。

  房价坚挺原因何在

  在七部委联手抑止房地产泡沫的文件出台后,与上海房价快速下跌相比,北京的房价却保持了相对坚挺,这多少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

  但其实从交易角度看很好理解:北京房价的相对坚挺,很大程度是因为北京购房者的平均成本更高,而且其平均成本更为接近。早在1997年,因住房改革——原来的福利分房改为货币化分配,一大批为赶末班车的集团性购买,就将北京房价推向了每平方米5478元的历史高位。虽然在跃上5478元的高位后出现了一些调整,但其最低年份仅4557元,基本上都在4700元一线高位盘整。连续8年的高位盘整,极大地提高了北京购房者的平均成本,使其在宏观调控背景下,缺乏杀跌的动力。

  也许,正因为看到二手房持有者的平均成本较高,而且成本较为接近,缺乏杀价卖出的积极性,因此有关方面才敢放手推行“弃二保一”的策略。

  而反观上海,在北京房价出现飙升之后,上海房价并未紧随其上,反而步步下调。从1997年的平均每平方米约3200元,直到2000年的2770多元,方才见底回升。短时间的飙升使上海购房者的平均成本相差很大,也使房地产投资的平均收益极高。因此,一有风吹草动,二手房价格马上下跌,形成一股较大的杀跌动力,并立刻传递到一手房市场。

  因此,价格的相对坚挺并不能证明北京的房地产泡沫较小。恰恰相反,从历年竣工面积与销售面积的比例上看,北京房市的泡沫可能要比其他城市更严重一点,消除起来的困难也更大。

  存量房何时才能消化

  各国经验表明,在人均住房从文明程度向舒适程度转变时,往往是一国房地产最繁荣的阶段。这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是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跟着提高所致。不这样看,我们对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就不能作出准确而公正的评价。

  然而,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北京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期已经过去。

  据北京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1996年,北京市共有住房建筑面积11741.4万平方米,使用面积8412.1万平方米,当年北京市常住的城镇人口为709万。以此推算,人均使用面积应为11.86平方米。但在同一个公告中,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人均使用面积却是13.67平方米。经计算后笔者发现,原来北京市统计局在计算人均使用面积时,用的是“使用总面积÷(北京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非农业人口)”。这就说明,北京市统计年鉴公布的已有住房面积,是指上述3种区域内的住宅总面积。而作为人均面积计算分母的人口,则是上述三种地区的城镇人口。这样算下来,1996年北京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18.72平方米。

  如果上述推论正确,那么,根据北京市人口结构比例,到2004年,北京市上述3种地区的常住城镇人口总数约835万,而住房建筑总面积,则达到了24000万平方米,即1996年的11741万平方米加上1997年以来竣工的12157万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已超过28平方米。如把正在施工中的6759万平方米也算进去,则可预期的北京市人均住房的建筑面积已接近37平方米。按平均三口之家算,户均近110平方米,已提前达到1998年国家制定的到2010年的人均居住标准,并接近上世纪90年代英、法、德三国平均37和38平方米的水平,超过日本的31平方米——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里,所谓的人均数字往往会掩盖民众的实际生活状况。

  任何一个市场,最基本的需求永远是推动主流趋势的最根本动力,投机炒作的力量只能在其中顺水推舟,房地产市场也不能例外。从各国经验来看,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是房地产需求由旺转弱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由于北京人均住房面积已预期可超30平方米,已购但被空置的住房和积压在开发商手里的存量房规模极大,其消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北京房地产的繁荣期很可能已就此结束,进入长期低迷。即使低迷期过后,近几年这样的荣景也将不复再现。除非以暴殄天物式的大拆大建,再造一个人为的牛市。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北京房市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