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赖瑛报道:在一家日系品牌的专卖店里,早上只摆放两辆样车,下午一平板车送来3辆轿车,经销商告诉记者,这些都是顾客早已预定的车辆。车型真的如此紧俏吗?这是厂家订单式生产的奏效。
厂家以销定产
“每天,我们都在填单,填写顾客订单与实际销量,反馈给厂家。厂家根据各个经销商销售情况,制定下一季度的产销计划,调整下一阶段的生产计划。”几乎所有品牌的厂家都要求经销商日复一日重复相同的工作,对于厂家来说,这看似简单却重要的工作是制定发展战略的行为准则。广州市华佑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萧振明总经理表示,国际市场上几乎所有品牌都采取订单式生产。车型生产组装KD件,分为进口件与国产件两大部分,零部件供应体系来源不同,于是,厂家严格要求订货的准确数据,调节各大配件供应商供货的准确时间。一边是接受订单,一边控制数量。这看似热销的假象,却真实地在中国车市一幕幕地上演缺货的现象。“这个月已经交车60辆,接受订单90辆,如果厂家供货充足,顾客马上能提车的话,每月销量可达170辆。”丰田的经销商开始抱怨厂家的供货周期过长与产能不足。
产能争相扩容
实际上,跨国汽车公司几乎都在中国大面积播下春耕的种子。我们粗略看看汽车厂家在中国的产能分布:大众计划到2008年将产能扩大到160万辆;丰田的目标是在华形成50万辆的年生产能力。广本则在去年11月扩建年产12万辆的第二工厂;同为本田合资企业的东风本田也计划于2006年初之前将生产能力由现在的3万辆扩大到12万辆;同时,本田计划投资50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在中国的汽车生产能力由每年27万辆扩大到53万辆。福特和旗下马自达公司合作的南京工厂初期年产能为16万辆,可扩展到20万辆;上海通用年总产能可达到48万辆;韩国现代生产规模达30万辆的扩建工程将于9月在北京建成;东风有限现有的产能已经扩大到18万辆;广汽在2010年轿车产能达110万辆,商用车23万辆;一汽海马第二工厂产能扩大到15万辆;长安铃木20万辆产能扩建竣工;江铃控股将实现30万辆的产能;奇瑞在三期工程结束后,也将达到30万辆的年产能。
经销商之忧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的专家贾新光表示,汽车厂家制定投资生产计划,产能设计必须超前,预留部分扩产空间以备用。然而,有专家估算,从目前厂家产能与生产计划来看,产能闲置率达到30%。去年后半年车市的下挫,导致众多厂家纷纷调整全年的产销计划,今年产量增速明显收敛。其中部分产能闲置的厂家,当然也将闲置的设备投入分摊计入生产成本中。有分析认为,目前市场上的加价购车部分原因来源于企业将产能闲置所造成的单车增加成本通过加价的方式转嫁给了消费者。经销商并不担心消费者对加价的抗拒心理,毕竟这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导向。他们最担心的是,厂家今年10多万辆的产能,明年20多万辆,后年增加至30多万辆,也预示着厂家将给自己专卖店增加等量的销售任务,中国汽车市场需求增速真有这么快吗?恐怕将会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淘汰赛。(子琦/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