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辉
昨天,媒体广泛报道了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2004年审计报告,报告批评了卫生部及北京市所属10家医院、药厂在医疗服务领域虚报成本、索取回扣、违规多收费等不良行为,导致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审计报告揭示的医疗服务机构的不良行为实际上是双向的。一方面,对有药品定价权的监管部门,医药生产企业虚报成本,造成一些药价虚高,随机抽查5家药厂的46种药品,竟有34种制造成本申报不实,平均虚报高达1倍多。而管理医药价格的监管部门实际上也按照企业虚报的成本定下了虚高的药价。因为审计报告已经指明,随机抽查10家医院2003年销售给患者的105种药品发现,因企业虚报其中一些药品的生产成本导致患者多负担1052万元,占医院实际收费3744万元的28%。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每在医院花1块钱,其中就有3毛钱因为虚报成本而被医药企业白白吞掉。
另一方面,对来到医院急于医治的患者,医院在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中收取折扣,大部分作为医院盈利或用于购置设备等支出,然后将此成本转嫁给患者;或者直接在医疗检查和药品上向患者违规多收费。这两样都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如审计抽查10家医院2003年至2004年8月的部分医疗收费项目,发现违规向患者多收费1127万元。
虚报成本、违规收费,按照一般的逻辑,主管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国家发改委以行政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监管,肯定会对医药企业产生威慑力,从而达到通过降低药价减轻患者负担的目的。
但是,最近国家发改委希望通过对以抗生素为主的22个药品降价来降低医疗费用的做法,却遇到了来自药品生产企业的顽强“抵制”。药企和医药商业公司试图转换生产、经营品种,寻求更大利润空间,而降价方案涉及的品种有可能成为药企“弃儿”,而国内具有传统抗生素生产优势的企业也纷纷“转型”经营毛利更高的药品。
现在看来,这种抵制可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不仅医药商业公司对相关药品进货量明显萎缩,且时有退货;而且国家发改委原定于6月中旬推出的药品降价方案一拖再拖,据称就与“全行业顽强抵抗”有关。
审计报告所揭露的问题,以及最近发生的这一饶有趣味的监管与抵制事件,不仅再次表明在业已进行市场化改造的医疗服务领域,利润已经成为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各利益主体的主要考量指标。同时,诸多现象也表明,医药行业当中“医/患”、“医/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已足以使医疗服务机构采取足够有效的措施规避来自管理部门的管制。
针对审计报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卫生部将要求统一医院财务管理,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实行药品、高值医用耗材招标或集中采购;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严禁乱收费。
笔者认为,这一整改措施仅从账务管理和价格管理入手,无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医疗服务机构寻租问题,更要紧的是,这一整改并没有改变医疗服务机构在市场化改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利益至上的角色定位。从十余年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造的历程来看,整改很可能继续演变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