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浙江专稿 陈周锡
“我几乎看不到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出路。”绍兴某纺企负责人神情黯然。他认为,绍兴纺织能在十余年间迅速发展,主要走的是粗放式产业、中低端产品的发展路线,投资小、产量大、利润低、科技含量少等问题一直存在。
在欧美对我纺织品设限压力下,出口受阻、产能闲置、工人离岗、工厂停产等系列问题考验着纺织业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50%以上的纺织重镇浙江绍兴,其面临的产业升级困惑无疑在全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欧美接连对我纺织品设限后,记者在绍兴调查发现,尽管学界及业内普遍认同解决欧美对我纺织品设限的根本之道不外乎排解内忧———产业全面升级,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中高端产品,以超越国外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但解剖绍兴的典型个案后不难发现,历经几十年发展养成的根深蒂固的“短视”获利观念,无疑已成为我纺织业再次产业升级的最大障碍。
“好机器造不出好产品”
在经历“化纤”革命(上世纪80年代初期)、“市场”革命(1988年)、“体制”革命(1993年)、“无梭化”革命(1995年前后)、“外贸”革命(1998年之后)这“五次革命”后,绍兴纺织业奠定了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重要制造基地的地位。
10年前开始的“无梭化”革命,开始让绍兴得以称雄国内市场。资料显示,这次始于1995年左右的产业升级,主要以大规模设备更新换代为主,绍兴纺织业依靠高投入、高耗能的规模效应,以产品量大价低的“杀手锏”招数,终成全国纺织重镇。据统计,到2003年底,绍兴市共有纺织单位5.6万家,从业人员59.2万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906亿元、利润44.5亿元,分别占全国纺织行业的7%和12%,2004年其出口依存度为60%。以代表纺织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为例,到2003年,绍兴化纤行业进口设备比例已接近60%,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该市织造行业已有各类织机7万台,其中拥有先进无梭织机4.5万台,约占全国总量的34%,其中70%为进口设备,全行业无梭化率为64.3%。另外,绍兴印染行业设备进口比例较高,高温高压染色机占1/3,平网印花机和圆网印花机均占40%左右;服装行业的技术装备也比较先进,共有进口服装生产流水线43条、进口袜机1.3万多台。目前,绍兴拥有无梭织机比例已上升到72%,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梭化率高达90%以上。
与有着“奔驰级”设备极不相称的是,绍兴至今未能释放这些国际先进设备的能量。绍兴当地某企业外贸负责人称,如果这些先进设备开足马力生产,预计新增纺织产量还会在现有总量基础至少上升20%。
尽管国外先进机器设备在逐年提高,但记者发现,绍兴纺织产业的整体升级却“并不彻底”:主要体现在衣着、装饰、产业用布3类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整合度不高;资产负债率较高,发展后劲不足;纺企获利能力减弱,亏损比重加大。
有关出口统计显示,该市大部分出口产品档次低,中低档大路货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种单调。
绍兴正陷入“好机器造不出好产品”、“好产品也未必获高利润”的尴尬境地。记者一个明显的印象是,当地企业透露,由于绝大部分企业注重短期利益,即使引进了先进设备,但仍不愿花高待遇聘请高级技术工人,也没有相应提高熟练纺织工人待遇,更不愿意花钱搞研发。这必然生产不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质量产品。
纺织重镇无品牌
与宁波“雅戈尔”、“杉杉”、“罗蒙”,温州“报喜鸟”、“夏梦”、“庄吉”等成衣品牌相比,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贸易集散中心———绍兴,至今未有1家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服饰公司,也极少有知名的面料企业。这个感觉在与绍兴纺企接触时是如此的强烈。
“长期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是造成我国纺织品牌缺失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情况在绍兴尤为严重。”绍兴无极服饰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董汉林认为。
绍兴相关部门显然早已看到了这一问题,官方曾建议,希望纺企凭借先进机器设备等优势,向纺织中下游产业链延伸,做品牌服装、高档面料,以增加抗击外贸风险能力。
但事实是多数企业并没有积极响应。当地纺企普遍担忧,“做品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时能否保证回报还不一定”,甚至一些纺企认为,引进国外先进机器设备,主要还是“扩大产量”。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绝大多数绍兴纺企不仅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且经营观念还停留在此前的“粗加工时代”。洞悉此现象的浙江有关研究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粗放式产业发展方式,正在消耗绍兴纺织产业升级的希望空间。
董汉林认为,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有三:一是绝大多数纺企存在“急功近利”的经营心态,往往会“一窝蜂”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以短期扩大规模。在产品市场面临饱和时,这些原本就以“量大价低”制胜的纺企,往往采取极具自杀性的“价格战”,当事企业利润自然减少,且正常的经营秩序也被打乱。
二是大部分纺企科研开发投入甚微,致使各产品之间“仿制”成风。目前,大多数绍兴纺企科研开发投入与设备投入之比还不到1%,科研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仅1‰,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2%至5%。这样怎么可能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增加具有特色工艺的高技术含量新产品呢?
第三同样是该市纺企“急功近利”的心态,必然造成优秀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员流失。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认为,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资源和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扬等因素,依靠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与浙商营销天赋建立的市场优势已快走到尽头。“低价低质”导致近年来浙江出口回报率下降,也成了浙商提升浙货海外美誉度的“绊脚石”。
厂房越办越大,出口越来越多的背面是绍兴纺企的“内外交困”。董汉林认为,造成今天这种被动局面,除国际贸易博弈等各种外部因素外,多数纺企的“短视”是致使绍兴产业升级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绍兴纺企的一个客观的普遍认识是,绝大部分纺企不设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是因为其所需人力、物力、资金投入以及改革的风险巨大。在他们看来,只要生产量飙升了,即使一件衣服只赚几毛钱,也已足以换回可观的利润总额。
或许绍兴纺企在当前面临国际贸易摩擦时,才发现原先惯用的“杀手锏”失灵,才真正体会到产业升级不仅仅是“买进国外先进设备”,更多的应是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优化产业机构和营销渠道等“软件”。
工人不惧“失业”
在产品出口受阻、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按常理推测,庞大的纺织工人肯定会心忧失业。但记者在调查中意外发现,绍兴的纺织工人并不惧怕失业,也不怕找不到工作,主要原因是当地还缺少10多万的纺织工人。
红黄蓝集团绍兴服饰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张界平认为,目前绍兴至少还缺少10万有技术的纺织工人,很多纺企因工人不足而只能启动一半的产能。此前,该公司曾到安徽招工,原本希望能招到100位纺织工人,但结果只来了3个人。
今年5月24日,为填补“民工荒”缺口,绍兴32家企业(大多为纺织印染服装业)在当地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带领下,前往江西上饶铅山县大招民工,岗位多达2838个,最缺的是缝纫工、挡车工、电子装配工等熟练工。但这场声势浩大的招聘会,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民工们”认为,在家门口能赚钱,不愿跨省谋生,跨省找工也未必划算。
“我们不怕失业。即使这家工厂停产了,我们也可照样到另外一家工厂上班。因为绍兴纺织企业很多,而纺织工人却非常缺。”浙江浪莎尔维迪制衣有限公司的纺织工人缪大方说,他最近也很关注“欧美对我纺织品设限”话题,主要担心设限会不会对他的收入造成影响。他所在的工厂目前接单已比去年少了很多,工资已有下降。
据介绍,浪莎尔维迪制衣公司现有2000台纺织机器,但只有1000多名工人,剩下1000台左右机器因“找不到工人”而闲置。张界平认为,工人紧缺导致机器闲置,是多数绍兴纺企都面临的问题。为找到熟练的纺织工人,很多老板们往往开着奔驰、宝马亲自招工,甚至相互“挖角”,造成企业在用工上的不稳定秩序。
但令记者奇怪是,尽管很多纺企为争夺工人出尽“花招”,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待遇提高。据绍兴县柯桥镇一位为纺企拉货的刘师傅透露,大多数纺企的工人并没有基本工资,也没有和企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更谈不上医疗、养老保险等,“这样企业可以少花钱,员工也可来去自由。”刘师傅说,之前,绍兴市有关部门组织企业到外地招工时,多数企业据说不是很乐意,主要是这些招来的工人每月需支付300元的基本工资,而这对原本就微薄谋利的企业来说,已是一笔不小费用。
“今后的路,谁也不知道”
目前在“短视”观念引导下,一些绍兴纺企仍为争夺配额余额,加班加点、开足机器马力赶出口,但这种自乱阵脚的行为掩饰不住它们对欧美设限“后市”的恐慌。
绍兴某纺企外贸部负责人表示:“一旦‘吃’完欧美配额余额,其他市场又拓展不利,到时减产或停产将大量增加,甚至破产。今后对欧美贸易的路该怎么走,谁也不知道。”
更糟的是,在自身产业存在“内忧”的情况下,对“后配额”时代的贸易摩擦,接受早报记者访问的多数绍兴纺企对此缺少认识,极个别企业甚至不知道“反倾销”为何物。
“年出口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主要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单一型纺织外贸生产企业,以及相关的纺织品上下游小企业,都有可能在本轮欧美设限中‘城池失守’。绍兴此类企业数量不小。”绍兴无极服饰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董汉林预测,即使年出口在1000万美元以上,主要以欧美市场为主的的单一型外贸生产企业,仍会存在停产或破产的危险。
“欧美设限已对我公司外贸造成很大影响。现在公司正调整出口市场及产品结构。”浙江浪莎尔维迪制衣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胡大春表示,该公司目前已不敢再接今年7月份以后的欧美订单了,主要担心产品难以清关,以及可能发生的汇率变化。
浙江浪莎是去年绍兴县服装销售冠军,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其母公司浙江华港染织有限公司是今年前4个月绍兴市出口榜冠军,40%至50%的产品都出口欧美,且基本上在欧美设限范围的品种之内。
在产能过剩的市场激烈竞争中,一些绍兴纺企抗风险偏弱在此前产业“内忧”中已有体现。绍兴县经贸局今年3月份的情况汇报表明,截至2005年2月底,处于纺织业中间环节的118家绍兴县印染企业,利润仅2.43亿元。也就是说,占绍兴县工业总产值近20%的印染业,所创造的利润还不到5%。更致命的是,1/3的印染企业出现了亏损,亏损额竟高达1.52亿元。
今年3月初,浙江省政协常委马庆国在浙江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就递交提案预警:“目前,我省仅绍兴市年纺丝能力就超过250万吨,织造能力50亿米以上,印染能力接近200亿米,产品差别化率低,产品结构类同。这势必影响产品附加值、出口竞争力和企业效益。绍兴市聚酯已经出现全行业亏损,每生产一天,企业现金流量减少500万元。纯化纤的织造企业出现100%亏损,一些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绍兴华翔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青峰认为,欧美对我纺织品设限,以及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将进一步加剧绍兴纺织产业链的整合,预计印染及相关上下游纺织企业亏损数量还会增多。
可喜的现象也有。为规避欧美设限带来的风险,少数绍兴纺企已主动减少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及附加值;少数实力型企业开始到海外办厂,规避欧美“特保”。但大多数绍兴纺企在拓展非欧美市场时,由此产生因对某地区或国家出口数量激增,难免在异国再遭“特保”、反倾销调查的风险。
纺织品贸易摩擦大事记
2004年10月22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正式作出对中国产11个税号的袜类产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
2004年12月23日土耳其对进口的中国部分纺织品和成衣实施保障措施。
2005年2月1日土耳其政府对来自中国的42类纺织品服装采取配额措施。
3月15日欧盟初裁认为中国化纤布行业对欧盟存在倾销。
4月4日美国纺织品协定执行委员会CITA宣布,对中国棉织衬衫及上衣、棉质长裤以及棉质和人造纤维内衣三类产品展开调查。
4月28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九类纺织品发起“特殊保障”调查;
5月13日美方宣布对我国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产品设限。
5月18日美国政府宣布,决定对中国男式梭织衬衫、化纤制裤子、化纤制针织衬衫、精梳棉纱等4个类别产品设限。
6月11日凌晨中欧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盟委员会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中国10类输往欧洲的纺织品年增长率为8%125%。
6月14日,根据中欧达成的“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和服装的谅解备忘录”,商务部公布了20052007年输欧10类纺织品出口数量安排情况。
6月20日,商务部颁布2005年第十三号令,决定从7月20日起施行《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暂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