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步尘
第二次失去拿到牌照的机会,让长虹多少有些脸上无光。而现在,人们对长虹手机战略的思考,则已经不仅是能否或者何时拿到牌照的问题。
我认为,长虹手机战略第一步就没有走好:3个月来,长虹手机除炒作外别无进展。人
们看到的长虹手机,似乎总和另一个企业的人事变动形影不离,这无疑是对长虹手机形象的伤害——难道长虹手机以这种方式出场?这是“一个搅局者”才具有的形象。
撇开长虹手机开局不利不说,就是看看中国手机行业大背景,长虹也远不能乐观。
首先,中国手机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从卖方市场转型为买方市场,从机会主导型市场转型为技术驱动型市场,从暴利走向微利,如果继续以3年前的眼光看今天的手机,显然是大大落伍了。
其次,本土手机“渠道+广告+低价”的成功模式已经不再。在渠道方面,国际巨头纷纷加强复合型渠道建设,销售重心一再下移,形成了从一、二级市场到三、四级市场的立体覆盖,本土手机渠道优势日益削弱。甚至它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品牌形象推出超低价机,把本土企业的最后防线也撕开了。
再次,作为典型技术主导型产业,中国手机始终突不破核心技术壁垒,不得不跟在别人后面跑,难以实现产品领先,市场领先也就很难实现。2004年,中国本土手机企业集体遭遇寒冬,根本原因就在于本土手机在核心技术和产业链架构上欠账太多。
应该说,所有本土企业的短板,在长虹身上都存在。长虹凭什么超越寒冬直接走进春天?
另外,长虹手机的产品战略也值得研究。长虹说,它只做高端和低端,坚决不做中端。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市场就是中端产品占据市场主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而长虹的产品战略则把这个最大的消费阶层拒之门外。另外,做高端,长虹的品牌形象能不能支持?做低端是不是比国际品牌更有优势?这些问题都需要长虹回答。
就在许多企业跻身手机行业的时候,一些国际级企业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2004年以来,阿尔卡特、西门子以及部分日系企业,相继宣布退出这一行业。中国本土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日子并不好过,甚至陷于严重危机之中。
一个健康的行业,应该是少数品牌主导市场。但是在今天的中国手机市场,有超过100家手机生产企业。我认为,未来3年有可能出现“5大品牌主导市场、10个品牌垄断市场、15家企业覆盖市场”的格局,另一些企业则将被淘汰出局。
中国企业的最大短板是不能沉下心来搞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中国企业是短跑选手,不是长跑选手,这也许就是中国难以诞生真正世界级企业的原因。(本文作者为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略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