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解决企业诸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极为重视,也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法规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和完善。但是在理论与实践上,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仍然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探索。
现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局限性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公告,并对内部控制做了新的扩展,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而我国现行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体现了委托代理权如何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分配,其间缺乏对“监督者”的监督。
目前,我国企业的监事来源往往不很规范,构成也不很科学,大多企业仍难免由“内部人”组成,因而其监督的“底气”和动力不足;监事的权力偏小,具体责任不明确,监事缺乏激励约束机制;监事会下设的办事机构“虚位”,以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为例,有设在监事会旗下的,但大多由总经理(CEO)直接领导,还有归属于财会部门直接领导的,让下级“监督”上级,有悖监督的常理。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现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其实仍处于比较尴尬的处境。其根源就在于法人治理结构失衡、内部控制动力不足、内部控制“外部化”时机仍不成熟,监督不力、控制环境的完美尚需时日。
如何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限于会计、审计的范畴,它是企业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一个完整系统。做好企业内部控制,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管理者应当对内部控制的建设负责,同时也要加强研究,丰富理论,建立标准,示范指导。
内部控制不只是企业的内部事务,也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企业是社会经济管理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微观反映。因此我们应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借鉴COSO报告的做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建立一套范围广、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示范体系。同时,还应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
内部控制示范体系建立之后,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需要有监督力量。所以,在强化监督,督促实施的基础上,也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对于我国企业而言,现阶段应主要强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强化企业经营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等。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内部的问题,其根本动力应当来源于企业自身。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企业这种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内部控制的示范体系,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王文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