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医疗改革从意识到责任还不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 08:33 经济观察报

  邵颖波

  现在,关于医疗改革的任何信息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这说明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不仅太多、太复杂,而且也相当急迫。想想那些脱贫家庭因一个成员得了不太严重的病就重回贫困线以下,想想那些人因为没钱看病以至于小病变大病,甚至坐着等死,还有什么理由可以为推迟这项改革而开脱呢?

  原本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有一个健康有效的医疗系统,以维护大多数人的身心健康,保证最穷困的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但现在的改革几乎处处可以看到各方利益的博弈:医院有医院的利益;医生有医生的利益;药厂在叫苦;销售代表们也不想被忽视;富人想要更高级、更专业的私人医疗机构为自己服务;老百姓希望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同样的价钱,反对富人占有更多医疗资源。

  因为存在不同的利益较量,关于改革的方式以及对它的评价也就随之有了分歧。无论是医院收费,还是药品降价,评价的惟一标准就是看对谁有好处。至于说到大的方面,比如将医院推上市场化道路,还是继续由政府统一行政?由全民努力增加投入,还是由国库出资提供最低人群的医疗保障?讨论就更是针锋相对了。人们每天都在看着政府的态度。

  最近,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明确提出,要解决“看病贵、看病难”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走市场化道路。他说,“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因此,必须要靠政府来解决。据说这是卫生部首次站出来否认“市场化道路”。紧接着,在另外一次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也作了同样的表态:他说,医疗卫生是关系人们生死健康的问题,它不同于企业,改革方向要以政府为主导,而不能以市场为主导。

  对于这样的表态,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表示赞成。理由很简单:

  其一,这表示政府对于自己的责任有了清楚的认识。表示政府不想把医疗领域一系列问题一推了之。的确,对于任何一种制度下的政府来说,保障治下的国民在享受最低医疗保障上有公平的权利是其最基本的责任之一;

  其二,它虽然反对市场化,反对由市场全盘主导,但并不表示市场化的机构和力量不能参与。事实上相反,政府为完成自己的使命,还必须依靠社会的各种力量提供帮助,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还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市场化手段。理解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相信卫生部官员的讲话中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至少并不绝对排斥市场化手段;

  第三,反过来看,完全靠市场化手段来解决问题肯定也行不通。这一点我们从当初教育产业化的经验和教训中,能够得到借鉴。我们相信,商业繁荣一定会促进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更高一级的社会公正产生的基础。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不受约束的商业行为往往会经常破坏社会公平和公正。就拿医院来说,若失去政府的管治,在医疗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它有可能变成一个认钱不认人的地方,穷苦人会更遭殃。

  政府能够认定自己在医疗领域对国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令人安慰。但另外一个担心又随之而来,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是目前大家公认最急需解决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应该交给政府来解决,因为它有责任在所有领域保障社会公平性。但靠政府解决第二个问题——资源配置效率低,看起来就不大对劲了,我们有三十年计划经济的历史,我们知道它的结果。

  近两年,卫生主管部门出台了不少影响重大的改革措施,从药品招标,到最近取消医院的药品加价,以及要求国内厂家降价等等,解决问题的决心不小,但从效果来看,恐怕没人敢说“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得到多大程度的解决。

  尽管政府为医疗体制改革投入了很大精力,但却有很多人认为问题的症结恰恰出在政府自身。客观地说,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一样,都是历史的遗留,是一直以来积累的结果。很显然,问题积累现在还在继续,并且使改革的代价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承受。不要说摆平各方利益纠缠,就说在群众可承受的限度内维护现行体制的平稳运行,都变得不容易,更遑论什么体制改革呢?

  于是,很多人想到了政府在投入上的责任。

  的确,如果体制问题因各种利益冲突,可能引发的社会振荡而不能立即实施的话,加大投入可能就是惟一可行的办法。资源分配不均在中国目前不仅是一个平等问题,还是资源极度紧缺以至无法保障大多数穷困人口基本健康的问题。其它问题也许可以先放一放,但为全民提供最低限度医疗保障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效率低下问题也如此,只有当可用资源达到一定充足的程度,这个问题才不会显得太突出。

  现在有人会问,国库两万五千亿的资金是不是可以更多向这个领域投放呢?每年税收增加的部分是不是可以考虑都向这个方向转一转呢?从国家角度讲,首要考虑的当然是国民经济整体要保持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国家就必须把最主要的钱用于再投资,用于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继续。但根据国家发展阶段和当前形势,我们也可以做出这样合理的假设:把最主要的投资方向从基本建设转向社会基础保障领域——比如医疗、教育和社保等领域,会更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如果掌握得当,也不会太过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稳定。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