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是国家行为还是企业经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5日 11:10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崔毅 6月22日晚,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在结束当天董事会之后宣布,向优尼科发出要约,以每股67美元的价格,全额现金并购优尼科。至此,中海油总额约185亿美元的出价,高出其竞争对手——雪佛龙报价约15亿美元。
近半年来,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因经营不善急寻买家,中海油抓住机会坚决竞购,凸显着中国能源商业化扩张的坚定决心。专家预言,如中海油竞购成功,则为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案。 中海油的商业化竞购原则 优尼科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中,约70%位于亚洲和里海地区。这有利于弥补中海油现有资源分布的结构性问题。“其实,油气资源的储量与开采量是不断变化的,优尼科的资产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但其在北美也占有一定的开采市场,随着开采技术的进步,这些资源的开采潜力将有所提高。”这位人士说,“此外,占有上游资源只是中海油做出竞购决定的原因之一,优尼科在石油、天然气,尤其是液化天然气的销售渠道和运输市场上的优势,也是中海油觊觎许久的。” “从这项周密的融资计划中,不难看出中海油正试图走出一条坚定的商业化并购之路。”某跨国石油公司驻京首席代表对记者说。 事实上,半年来,中海油的相关竞购行为一直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义。“对于优尼科的竞购,甚至连我们内部董事之间纯业务探讨上的分歧,也被炒作到了是否配合国家能源战略的高度。”中海油上述人士说,因为自中海油年初计划以130亿美元接手优尼科不久,业界便盛传其内部四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坚决反对此项竞购。 据了解,对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是否遵循了商业化原则的问题,业界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优尼科的市值及资产质量上。资料显示,中海油出价130亿美元时,优尼科的市值还不足100亿美元,故此出价在中海油内部有颇多争议,而随着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中海油的收购成本,也日益高企。 另外,中海油为此次最新的报价设计了多元化的融资方案。其中,中海油自有资金30多亿美元;高盛与摩根大通提供的总计30亿美元的过桥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60亿美元过桥贷款;大股东中海油总公司提供的长期次级债形式贷款45亿美元,及25亿美元的次级过桥融资。而截至向优尼科发出收购要约时止,中海油已收到高盛、摩根大通、工行和中海油总公司对上述融资安排的承诺函。 油企“走出去”战略转型 即使中海油将此次收购极力界定于商业化的范畴之内,政治化的气氛仍然弥漫于竞购的全过程。 先是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在美国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半路杀出,直指中海油收购。后又传出美国两议员上书布什,要求政府出面干预中海油收购美国公司的行为。 而在国内,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要求中海油坚决拿下优尼科的声音此起彼伏,以至于业界传闻,持反对意见的中海油原独立非执行董事舒爱文的离职,便与此有关。 “事实上,美国议员每天都提出各种议案。尤其是美国右翼,经常为中美关系设置障碍。此次,也不过如此。倒是在国内,我们应特别警惕将能源问题政治化的倾向。”一业内人士说,“从最近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扩张动向分析,只有走坚定的商业化之路,才是长久之计。” 就在中海油做出此次竞购决定前不久,6月10日,中石油宣布,间接将向母公司收购其旗下10个国家的油气资产,并将原属中石油旗下的印尼资产注入新成立的中油勘探开发公司,以求在一个统一的业务平台上进一步“走向海外”。 业内认为,半月内,两大石油公司先后布局海外,绝非偶然。中国能源“走出去”战略正在由“国家行为”向“企业经营”转型其实更是两者的有效统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走出去”战略依托中国国有石油企业逐步实施。而顶着几乎完全等同于“国家”的名份,巨大的政治风险使两大集团充其量只能进入那些西方国家撤出或不敢进入的地区,如苏丹。而随着中石油、中石化的海外上市,股东回报最大化的压力,又要求两上市公司不能总固守于目前将要“见底”的国内资源。为此,原中石油旗下的中油国际在印尼成功进行了“公司走出去”的尝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