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新政引起风波
6月2日商务部公布了《成品油批发企业管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此《规范》一出立即在众多翘首企盼进入石油市场的民营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应。其原因就在于,《规范》中第4个条件——“在中国境内从事两年以上成品油零售经营业务,并拥有三十座以上自有或控股加油站”,被认为在事实上堵死了民企进入成品油批发领域的大门。
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的一份声明称,80%以上的民营石油批发企业达不到上述标准。以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广州为例,目前该市有40多家成品油批发企业,其中有20多个属于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控制,而在全市520家加油站中,属于两大集团的占了70%左右,没有一家民营成品油批发企业拥有30座以上加油站。这意味着,如果征求意见稿最终实施,广州所有民营成品油批发企业将全军覆没。
2月份公布的“非公经济36条”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石油行业,从那时起民营经济就一直盼望着相关细则的出台,但是商务部的一纸《规范》似乎把民企的期望“股价”从涨停板打倒了跌停板。
并非阻挡民企进入的脚步
那么这一转折,是否意味着有关民企进入石油行业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呢?答案很明确,政策方向没有变化,但具体细则条款值得商榷和讨论。
首先,中央高层业已明确了石油行业对民营经济开放的取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在一份“关于两大石油集团垄断控制油源导致民企无法生存”的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抓紧时间进行石油体制改革;主管能源工作的副总理曾培炎也作过相关的批示,强调要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无论国企还是民企要一视同仁。
其次,关于石油行业改革的话题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在大家齐声鞭挞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寡头垄断的格局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平静的思考一下此行业的特殊性。石油产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行业,一方面它属于国家战略性行业,国有资本出于控制地位、拥有控制权绝不仅仅是为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石油行业的经济主体同时承担着明确的经济职能,需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对于此行业的改革路径的取舍曾经和将要出现摇摆和争议并不为奇。但摇摆和争议的问题并不是是否要打破垄断,而是如何引入有效竞争。而对于石油,这个特殊的行业如何引入有效竞争更显得至关重要。
从时间上看,2006年国内成品油市场将全部对外资开放,“大鳄”已经爬到了门口。面对这样的时间节点,国内民营企业的进入冲动固然值得鼓励,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现在确实没有时间等待民企依靠漫长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来发展壮大成“屠鳄猎人”了。如果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将有助于充满郁闷的民营企业理解和解读看似摇摆的政策取向了。
从行业特性上看,对石油行业的进入门槛加以限定是有其客观要求的。经济学有“外部负效应”和“社会成本”的概念,对于投资石油产业而言,这一特征非常明显,外部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绝不仅仅是由企业内部的成本收益核算决定的,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才是更加引起管理层担忧的一个问题。石油产业的进出大门一旦敞开,可能会发生极高的社会成本。对于单个民营企业来说,投资一口油井要高达几千万元,而且很可能打不出油。资料显示,中石化2004年勘探开采投入高达212.34亿元,而中石油更是高达1163亿元。初期的巨额投入却面对巨大的行业风险,很难避免冲动进入的企业能够避免成本外化的问题,这也是政府在放开与收紧之间矛盾抉择的原因。
民企须正视成品油新政
可见,石油行业的开放绝不是意味着简单意义的“一放了之”,需要管理层对开放的具体规则进行深入考虑,需要出台能够甄别合格进入者的限制条款。但是显然,以实际控制的加油站数量作为限制条款是错误的。因为这个限制条款并不能够起到甄别合格进入者身份的作用。众所周知,国内的加油站绝大多数控制在中石油和中石化手中,目前中石油的加油站已突破16000家,而中石化的加油站则有25000多家。对于一个具备进入石油行业资质的民企而言,无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获得这一要件,因为两大石油巨头根本不想也不会出售手里的加油站,无论你出多高的价格,因此加油站市场是一个有价无市的无效市场,从而决定了该条款是一个无效条款。
事实上,对于期望进入石油行业的民企而言,大可不必对“控制30家加油站”这个条件过于激动,因为即便没有这一限制,允许民企大规模进入石油流通领域,但是在目前的原油价格——炼厂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这一价格链条中,零售价采取政府指导的中准价,而批发价和炼厂价则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自行定制,这在事实上形成了两个集团的行业垄断。两大集团为了有效控制利润,采取了利润留在批发环节,以批发补贴零售的做法。这样,批发价格定得较高,虽然两大集团自己的加油站利润空间也在缩小,甚至是仅仅能维持正常运转,但两大集团可以通过系统内核算保持整体盈利。
对于只能从两大集团进油的民营企业而言,对上下游的价格都不具备决定权又如何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呢?可见,石油行业体制的改革、对民营企业的开放,不应当是局部领域、部分环节的开放,而应当是从整个产业链着手培育鼓励合格的竞争因素,鼓励有效的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