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fK亚洲公司 来源:中国经营报
调查背景:进入夏天以来,空调市场降价的消息就不绝于耳。近两周,降价之说更是甚嚣尘上,有媒体称京城空调已爆出罕见低价,大中空调的最高降幅竟达到40%,空调价格真的就下降到如此地步了吗?各厂商的价格策略又是如何?未来几个月内的空调价格走势怎样?
调查范围:数据来自GfK公司对家电产品在65个城市中不同类型的零售商(包括百货商店、大型超市、综合家电连锁店、独立家电商店等)所做的连续性的零售监测。
平均价:今年5月高出去年同期100元左右
根据GfK公司对全国65个城市最新的零售监测数据,截止到2005年5月,空调总体市场平均价格非但没有降到媒体所预料的那种程度,反而高于去年同期100元左右。
去年4月的空调总体平均价为2409元,5月份下降到2288元,有了121元的降幅,这里面既有“五一”黄金周各厂家对某些机型降价促销的原因,也有进入旺季分体壁挂机比例大幅上升、柜机比例相应下降的产品结构变化的原因。
之后,从6月份开始价格一路上涨。由于新冷冻年度供货价格上升,以及柜机比例大幅上升,到2005年1月份总体平均价格达到了2772元,比最低价时的2004年的5月份高出了近500元。而后,从今年2月份开始,由于柜机比例季节性下降,价格呈现下降的走势,2月比1月略微下降了15元;而3月份下降较快,比2月份下降了172元;4月份比3月份又下降了72元。尽管最近数据显示,后几个月空调市场有降价趋势,但这主要是进入旺季产品结构变化造成的,从单一型号价格来看,大多数型号价格没有下降。
旺季较去年同期价格上涨已成定局
尽管旺季等原因可能导致今年5月份后的空调价格继续走低,但GfK公司资深的家电研究人员预言,在2005年空调冷冻年旺季的后几个月,空调平均价格只会略有下降甚至持平,不会出现大幅下降的局面,而且今年旺季比较去年同期价格上涨已成定局。
从中还可以看到,到今年4月份为止,从功率的划分来看,不同功率的空调与上年同期相比,几乎都显示出价格上涨的结果。具体看,除了大功率的5匹空调的价格在走低外,其他8种类型空调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而根据往年空调销售的规律,除了5月份空调产品的价格会向下之外,之后的月份价格会逐渐上行。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支撑空调大降观点的论据有四点:一是厂家旺季里的季节性抢占市场;二是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近几个月一改以前的不断上涨而持续下跌,导致空调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三是高端产品有较大的降价空间;四是国家新能效标识实施前所积压的能效比低于2.6的产品,必须在9月1日大限来到之前悉数甩卖。
对此,GfK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不排除厂家会在旺季里联合商家发动一些价格攻势来拉动其销售,但对厂家来说,加入促销行列的机型只是其个别型号的产品。虽然3月1日前生产的不符合国家新能效标准的“库存机”目前在市场还可以销售到9月1日,但毕竟所占的比例很小。
2004年我国空调机一年的产量约为4800万台,除出口2350万台,在零售市场上销售1410万台(见图一),另外去年房地产火爆所带来的工程机市场400多万台的销量外,还有约600万台左右的新增库存,而其中不符合国家新能效标准的库存只占少数,且多为小企业生产,而著名厂商生产的产品大多在能效标准上先前几年就提前达标。因而,并非像有媒体预测的那样,厂家都在以“跳楼价”清仓库存产品。
与此同时,去年一年,原材料一直是持续飙升,比如空调制造企业去年10月的原材料采购价与2004年10月份相比,钢材涨了70%,塑材涨了73.9%,镀锌板涨了39%,铜每吨上涨1600元,这使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如此,虽然去年以来大厂家也试图通过扩大规模和利用品牌优势,来抵消原材料上涨的不利因素,但厂家的内部挖潜已到了极限。因而,尽管近几个月原材料连续下跌,但厂家之前成本上升所带来的产品价格上升的结果要有一段市场消化的时间,即原材料价格降低所带来的空调价格的降低会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效应。加上今年新能效标准的实施,厂家为达标所进行的技术提升,可能会使每台空调增加几十元的成本,因而,节能门槛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原材料降低带来的价格降低。
另外,虽然高端产品价格通常是一般产品的两倍,会有较大的降价空间,但根据GfK公司的监测结果,其所占的比重相对小得多(见图二、图三),所以对总体价格的影响不大。
价格策略下的不同品牌占有率走势
去年以来因成本压力而带来的空调价格的上涨趋势,从各品牌平均价格的走势上也可体现。根据GfK公司的监测数据,2005年4月与2004年4月相比,除三星、松下、科龙、春兰价格走低外,其他13个品牌价格全部上行。其中尤以LG由于改变品牌战略,走高端路线,涨势最为明显,高达22.6%,而TCL涨11.6%、志高(涨8.9%)、长虹(涨8.2%)、海信(涨7.4%)也有较大涨幅。
可见,LG目前采取的是集中突破高端产品市场的策略。而根据GfK公司的监测数据,此策略虽然让它丢失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但是也为其重塑品牌形象提供了产品保证。相比之下,志高、TCL则有点异军突起的味道,占有率有了较大的提升,而海信也有一定的增长。与此同时,老牌劲旅中的美的、格力等在占有率上也有稳定的提升,相比之下,海尔占有率基本平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