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刁难中国纺织品主要出于贸易保护主义,而中美纺织品纠纷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美国看到中国发展心里不是滋味
美国选择设限,在“不利己”的情况下给中国纺织业造成巨大损失。它不愿看到中国成为垄断供货商
中美纺织品谈判不会轻松。美国曾和日本、欧洲发生许多贸易摩擦,认为与中国“财经外交”尚可一搏
“我每月工资只有500多元,相当于美国一件中档衬衫,我真想不通为什么他们连这么点收入都要卡我们。”说这番话的是一位山西纺织女工,语气显得十分无奈。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纺织品进口商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实行设限后,美国进口商和零售商普遍抱怨,此举并不能保护美国经济或增加就业机会,相反只会增加采购成本,损害大批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美国纺织品进口商协会执行主任琼斯的态度鲜明:“这个决定并没有什么意义。它不会使工作机会重新回到美国,而且还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
两种民间诉求令人们不得不正视现实: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没有赢家。
据悉,6月14日,在纽约开幕的第6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上,150多家中国参展商将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二楼一个不大的展厅挤得满满当当,而在洽谈交易高峰的第一天,会展现场却鲜见“老外”的身影。但由于美国商务部1个月内连续两次对中国进口的8种纺织品实施紧急配额限制,今年7.5%的进口增长配额很快将在第3季度用完,许多美国纺织品和成衣进口商已经不敢轻易向中国企业下订单,而将目光转向印度或拉美地区。
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是否已经进入“山穷水尽”的境地?中美能否仿效中欧模式“柳暗花明又一村”?
沉默面对中欧和解
中欧和解至今,美国的惟一表态是“正在研究这一协议”。这种态度证明:中美纺织品贸易之争对美国政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对中国来说,前不久与欧盟的和解有着积极的意义。一件普通的短袖翻领T恤衫见证了中国与欧盟在纺织品贸易上握手言和,也瓦解了可能形成的欧美阵营,给美国以无形压力。
中国与欧盟6月11日达成协议至今,美国政府的惟一表态只是商务部发言人的一句话:美国官员“正在研究这一协议”。这种“没什么反应”的态度本身是一种证明:中美纺织品贸易之争对美国政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事实上,尽管纺织品贸易额仅占中美双边贸易总额的6%,但在持续不断的贸易摩擦中,人们总能找到它的身影。
美国在上个世纪就实现了后工业化。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制造业包括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就开始下降,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大幅提升。目前,美国的纺织服装业除了少数产品类别,如无纺布、纤维、高端面料等外,其余已完全丧失了比较优势。即使没有中国纺织品的大幅出口,美国纺织业也已是“朝不保夕”。
美国商务部副部长阿尔多纳斯也知道:“即使是有配额制度的保护,美国纺织业也难以扭转颓势。如果真的继续对中国实行纺织品配额制,也未必能使美国纺织业柳暗花明。中国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但美国选择了设限,在“不利己”的情况下给中国纺织业造成实实在在的损失。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说,经初步估算,美国设限会给中国纺织业带来20亿美元的损失,波及40万中国纺织工人。
既然无利可图,那美国的反常举动缘何而起?
美国人有自己的看法。不久前,在浙江宁波举行的APEC纺织品贸易研讨会上,有美国专家指出,尽管中国政府和企业为避免摩擦采取了众多措施,但都无法动摇一个趋势:美国最终需要一个多元化的进口贸易环境,为此,美方将继续坚持不断出台各种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措施。这就意味着WTO所倡导的“自由贸易”似乎永远也不会在中国纺织业界实现。
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成为一个垄断供货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的图谋已经突破了单纯的贸易界限,将如何收场,更多地取决于华盛顿的政治气候
事情没那么简单。美国与欧盟在对待中国纺织品一事上的目的大相径庭。
据业内人士介绍,欧盟能够与中国和解,是因为欧盟充分意识到了中欧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把中国当成了可以合作的朋友;同时,欧盟没有把什么问题都放到纺织品的“篮子”里谈。对于欧盟来说,他们先前对中国纺织品的刁难主要还是出于一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更多是从贸易保护的角度出发的。
清华大学经管院朱玉杰教授曾告诉记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逐步深入,世界经济对于各国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作为企业,要想在“一体化”的环境中生存,要么采取措施加强竞争力,要么就进行产业转型,寻求强势产业。然而无论企业选择哪条路子,他们都需要时间,欧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自己的企业赢得这个时间。10个小时的谈判使欧盟为自己的企业赢得了他们所期望的时间,也使欧盟尽到了其“应尽的义务”。
然而,美国对于中国纺织品的图谋已经突破了单纯的贸易界限。
首先,美国国会目前有不少议员持强烈的反华情绪,看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崛起,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因此,他们借助中国纺织品大做文章,企图将其与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挂钩,把责任全部推卸到中国身上。
其次,布什政府妄图用中国纺织品为《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垫背”。2004年6月,布什政府与多米尼加等6国签署《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并期望在此基础上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然而,美国国会担心该协定将损害美国的就业市场,因此对该协定迟迟未予批准。布什政府为了缓解国会压力,赢取美国纺织业制造商对《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支持,就以“降低美国贸易赤字、保护美国纺织企业及保证美国美中就业岗位”等多项理由频频为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设置障碍,把中国纺织品当成了推动《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牺牲品。
此外,美国与欧盟围绕着出口产品补贴等问题的贸易战愈演愈烈,并准备将“空客”和波音客机的政府补贴官司提交世贸组织裁决。中国和欧盟在最后时刻就纺织品贸易争端达成协议,欧盟以“中欧模式”压制美国的用意非常明显。因此,布什政府如果想在“中欧模式”下解决与中国的纺织品贸易分歧,必将面临国内反欧势力的强烈反弹。
分析家相信,当前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中美纺织品纠纷将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得到解决,已不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更多地取决于华盛顿的政治气候。
协商仍是中美首选
尽管这是一场超越经济范畴的游戏,但假如双方不能通过协商解决争端,两败俱伤将在所难免
显然,美国此番攻势是全方位的,纺织品只是其中一环,其矛头直指人民币汇率。
在此背景下,中国“财经外交”显现,在多边、双边财经机制中,力争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措施、经济理念和经济基本制度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僵持只是彼此希望为谈判多赚取一些有利的筹码。尽管中美双方在对纺织品设限和取消出口关税问题上都表示出强硬的态度,但通过谈判协商解决贸易摩擦依然是两国的首要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牛海鹏博士认为,中美两国的纺织品谈判由于涉及内容比较复杂,双方立场又比较强硬和对立,因此谈判会比较漫长,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实质性的结果。而且由于美国一直把中国视为一个潜在的对手,谈判不会轻松。但从长远来看,相信双方会衡量彼此得失,最终通过磋商解决问题。
他分析,中美双方总体而言势均力敌。由于美国与日本、欧洲都曾经发生过类似的贸易摩擦,因此在谈判方面具有较多的经验,能够较好地把握谈判节奏和尺度,而中国在这方面显然经验不足。但就问题本身,贸易争端因美国而起,中国在此问题上的理由更站得住脚,而且世界舆论也较多倾向中国一边。因此,双方的较量更多表现在谁的证据更充足,谁的工作更扎实,谁就能把握谈判的主动权。
如果双方不能通过磋商解决贸易争端,两败俱伤将在所难免。
据悉,看似庞大的中国纺织品“蛋糕”,中国纺织品制造商能赚取的只有10%的利润,90%的利润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和分销商,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美国企业。贸易争端将使美国人陷入“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尴尬境地。
局面对中国同样不利。把官司打到WTO,并指望WTO会遏制美国的想法多少让人们有些质疑。众所周知,许多国家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一枝独秀”的状况深感不满,即使中国取得胜诉,也仍然要承担牵动更多国家抵制情绪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