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未来18个月面临裁员压力的10家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 14:19 《数字商业时代》

  撰文 高炜

  5月5日,IBM公司宣布了一项高达1.3万人的裁员计划。随后,惠普UT斯达康、奥林巴斯、爱立信、BBC、京瓷等企业也都纷纷宣布裁员数百到数千人不等。这是今年以来继美国甲骨文、德国西门子、日本先锋公司大幅裁员后的又一轮高潮。

  很显然,全球高科技产业新的一轮裁员风暴已经到来。为此本刊走访了业内多位专家及咨询机构(包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传瑞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可锐职业顾问事业集团等),综合分析了几十家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而得出未来18个月,面临裁员压力较大的10家中国公司的名单。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摩尔定律并不仅限于CPU制造业,18个月或许不仅仅是软硬件技术的升级周期,以至于比尔·盖茨也认为,即使是微软这样的公司,如果运营不善,随时都可能在18个月后倒闭。而风险投资商考察一家公司是否值得继续投资的周期也是18个月,你能否在18个月内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锻炼出良好的团队,甚至盈利模式是否成功都能得到检验。可以说,18个月的时间就是高科技产业一次“轮回”的时间。

  如此短的轮回周期,也就使高科技产业必须更快的“新陈代谢”。而裁员正是新陈代谢中反应最剧烈,后果最明显的一种。

  根据多位专家的观点总结出了企业裁员的5大原因,分别是:1.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大面积的急剧恶化,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9·11”事件;2.企业持续亏损;3.资本层面的意志,希望通过裁员提高股东回报;4.企业发生并购,或主动改变自身的组织架构;5.削减经营成本。

  在采访的所有专家中,虽然他们对于裁员压力的大小持不同的看法,但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如何看待裁员的企业上,几乎都达成了一致:裁员是企业的正常行为;任何行业和企业都有可能发生裁员;裁员是企业纠正过去错误,开始新一轮发展的机会。

  挽留核心员工,融合企业文化,

  要保持高利润率,面临的不只是裁员

  联想 变数丛生

  撰文 高炜

  对很多企业来说,如果企业效益不佳,股东投资回报不高,组织架构不完善,需要转型,这一切困难都可以通过裁员来解决或是缓解。但联想就没这么幸运了,它现在需要做的是尽量避免裁员,挽留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将联想和IBM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融合在一起,保持原有的利润率。可是一旦这几项工作没有做好,那么裁员依然是联想可能采取的措施之一。

  新联想集团主席杨元庆在5月17日的《财富》全球论坛上说,联想在收购IBM公司的PC业务之后,目前没有裁员的想法。他表示,联想与原来的IBM业务重合部分很少,现在需要做的是整合原来两个公司的优势,把双方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而在公司特别大会上杨元庆表示:“对于我们而言,今后两年将十分艰难,联想争取在不进行大规模裁员的前提下完成向国际市场拓展的目标。”

  业内人士认为,杨元庆的话可以被理解为:联想正承受着很大的裁员压力。

  事实上,联想目前正受到“员工流失与企业文化整合”的困扰,或许这就是“蛇吞象”的代价。目前,新联想集团的全球员工总数已达到1.9万人,杨元庆认为公司有能力在不大幅裁员并保持利润率的前提下战胜各种挑战。实际上,即使是抛掉了PC业务这个包袱的IBM公司本身还要裁减1.3万人(只占总员工数量的3%),并因此引起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作为新联想集团,且不说原美国IBM员工的挽留,就是中国IBM员工的挽留就让联想费了很大的力气。自去年12月联想宣布收购IBM的PC业务后,IBM大中华区已经有40到50名员工辞职,占该部门员工总数的1/3。最后迫于形势,IBM大中华区不得不颁布新政策:“5月1日之后辞职的员工,IBM终身不再录用”,以遏止员工的辞职风潮。而在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的协议中,IBM已经承诺将不接受PC事业部员工调换部门的申请,如果IBM员工不愿留在联想,只能永远离开IBM。

  虽然联想一再宣传两家公司的业务重叠范围很小,但同样做PC,规模同样庞大,一旦进行业务整合,必然把重叠的部门裁撤;其次,尽管联想与IBM已经采取了种种措施,但两家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融合不是朝夕之事,无论是原大中华区的IBM员工还是原美国IBM的员工,很可能主动要求“裁掉”自己;第三,联想目前全力做PC,那么其他业务例如主板等业务,一旦发生亏损或增幅减缓,是否裁员;第四,目前联想的规模在短期内瞬间膨胀,员工高达1.9万人,要想保持过去的高利润率将困难重重。一旦业绩低于预期,裁员恐怕依然是不得不采用的手段。

  所以未来的18个月对于联想来说尤为关键,业务整合是否顺利,文化融合是否顺利,利润率是否能保持,这一切都关系到联想是否裁员。

  亏损严重,主业受拖,苦无良方

  实达 久病未愈

  撰文 张含

  实际上,从1999年,VCD项目给实达集团造成1亿元以上的巨额亏损后,实达风风雨雨多年,但终究辉煌不再。“从16个人到16个亿”的实达神话就已告终结。当年VCD业务被叫停后,实达的三大IT主业已经收缩为:PC、外设、网络。后来实达外设、实达网络和实达电脑科技(即实达PC)成了2001年前对实达网络贡献最大的三大块分公司。

  但是2000年,实达PC的全国排名就从第二位降至全国第十七位。到了2001年,实达走向ST。2002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3.25亿元,同期下降19.74%,利润下降24.4%。不得已出售了实达网络股权。

  一直是实达集团“盈利大户”的实达外设(全称实达电脑设备公司)业绩衰退严重,近两年的净利下滑幅度均超过50%。

  2003年8月25日,福建实达电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沪市600734,实达电脑)公布的2003年度上半年财报显示,实达电脑最终收益由盈转亏,上半年净亏损达到2909.7万元。从此至今,实达再也没有逃脱过亏损的厄运。

  综观实达的发展变迁,实达集团的成功与失败,仿佛只是昨天与今天的一线之间。分析实达亏损原因,与PC产业发展前景的渐转暗淡线吻合,核心技术和应用是否已经发展到了无可发展的境地,即产品的发展前景黯淡。而且几年来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高层领导核心很少团结稳定过,纷纷争争,几进几出,虽然2004年在危难之际,做过一次脱胎换骨式的调整,但是内伤实在伤的太重,如无快速有效良方,进一步裁员,大规模的调整仍然在所难免。

  张醒生离职,联想系进入

  亚信 转型之痛

  撰文 高炜

  4月27日,亚信科技(NASDAQ:ASIA)发布200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与此同时亚信公司CEO兼总裁张醒生离职,由具有软件与IT服务特长的原CTO张振清接任CEO。来自亚信的说法是:在张振清的带领下,亚信将继续按照既定战略,发挥亚信在软件和服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优势。5月15日,亚信再次发布人士变动消息:原联想助理总裁冯幸出任亚信集团副总裁,主要负责集团市场、大客户及政府关系、品牌推广等管理工作。

  实际上,早在去年7月,联想集团与亚信科技在京签署协议,前者以其IT服务业务主体部分作价3亿元,置换亚信公司15%的股权。这意味着亚信公司与联想集团IT服务业务的合并,合并后,联想成为亚信公司单一最大股东,原亚信控股有限公司更名为“亚信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业务包括通信软件与专业服务、非电信IT服务业务。

  今年2月,亚信在发布了2004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全年财报时,首次将联想亚信计算在内。财报特别指出:联想亚信强劲的表现是推动亚信第四季度收入保持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季度联想亚信为亚信净收入贡献了760万美元,约占33%。同时,联想亚信分别在亚信公司第四季度的总收入和毛利润总额中贡献了31%和32%,与联想亚信2004年7月份制定的战略和承诺完全一致,成为2004年度业绩报告的一大亮点。显然,联想亚信的IT咨询服务将成为未来亚信集团的业务重点。

  自今年2月起,亚信内部就传出高层将会变动的消息,已经有员工选择离职。张醒生离开后的半个月内,某些部门有1/5左右的员工离开。据称某些部门离职员工的总数接近40%。受到影响最多的是通信部门的员工,据称为三大运营商服务的部门离职人数最多。

  很显然,无论是张醒生的离职还是联想系冯幸的进入,不过是亚信企业转型的外在表象。由原联想IT服务部门和亚信IT服务部门合并而成的联想亚信,将在未来亚信集团中承担更多的盈利预期。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亚信逐步实施战略转型,主营业务将逐渐由过去的系统集成转向咨询、系统实施及运营维护的全价值链IT服务。由此,亚信的起家业务——亚信科技的角色将越来越尴尬,成为类似“鸡肋”的部分,很难想像亚信集团将会对其加大投入力度。因此,亚信科技的员工,在未来无论是自动离职还是被企业主动裁掉,都将不让人意外。

  去年亏了6000万,又遭证监局联合调查,德勤也弃之而去

  科龙 穷途之困

  撰文 高炜

  顾雏军在5月中旬的一个论坛上称科龙目前的境况是挫折不是危机,那么科龙面对的到底是挫折还是危机呢?

  截止到去年前三季度,科龙一直宣称公司盈利2亿多元,然而到今年4月29日公布年报时,却报出6000万巨亏。十天后,这家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这似乎印证了市场自顾雏军4年前收购这家公司开始就一直不绝的某些猜测。而后又有传闻董事长顾雏军已经被有关部门监视居住。

  最近又传出经销商聚集顺德包围工厂追讨货款。有知情者表示,最近科龙一方面遭到证监会调查,顾雏军又被质疑挪用科龙资金,种种不利消息引起了经销商们的不安,因此才会聚集。

  5月11日,科龙的H股审计师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和A股审计师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宣布,在科龙今年6月28日的股东大会之后,将不会寻求续任。德勤弃科龙而去的原因在于,德勤认为其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及对有关交易的会计记录表示不满意,并且无法对科龙在会计管理方面的承诺表示满意。

  德勤指出,截至2004年12月31日科龙对两位客户有5亿多元的销售收入无法确认,其中有4亿多元为当年最后一个月取得,且其中将近3亿元为科龙的一位新客户,此前科龙从未与其进行交易。不仅如此,科龙对两位客户5亿多元的销售额于今年4月28日仍然没有偿付,德勤因此无法确认上述销售的真实性。同时,科龙在2004年共有2亿元的销售退款,按照会计处理准则应该计提销售退回准备,但科龙的管理层认为并无必要,德勤对此也发表了保留意见。

  事实上,在这一系列变化之前,科龙股价就在4月20日出现向下突破的迹象,期间更是出现了3个跌停板的走势,由3.5元以上的价格快速下跌到2.38元的低价。

  在股价下跌的背后,是自去年下半年,全球家电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同时国家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科龙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加上出口退税比例的降低,其主营产品的利润空间继续受到压缩。

  在德隆系轰然倒地之后,顾雏军的格林科尔系命运如何还难预计。但就科龙目前的情况来看,巨幅亏损,遭四省证监局联合调查,德勤弃之而去,似乎让科龙难逃裁员厄运。

  行业不景气 业绩滑坡

  夏新 蜀道遥遥

  撰文 张含

  从录像机到影碟机再到手机,夏新在几起几落的过程中经过了高潮和低谷,这些高潮和低谷的产生都是因行业变化的影响所致。一个企业仅仅是在某些狭窄的领域发展,其受到行业发展影响的风险是非常高的。

  手机利润来自快速的更新换代,企业优势不是靠大批量、低成本制造就能形成。一款产品一旦被市场否定,大批量的制造只会使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基于这样的教训,靠手机的单款模式取得成功的夏新,一直在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但是拓展业务领域的同时还要降低多元化的风险,这是夏新在这个发展阶段很难两全的问题。

  夏新就在这样的战略选择中沉沉浮浮。继2002年和2003年的业绩甚佳之后,夏新电子(600057)公布的2004年年报出现了比较大的滑坡,虽然投资者对手机行业不景气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夏新电子一年之内每股收益由1.37元降至0.04元(较上年减少97.31%)还是让投资者吃惊不小。此外,与此项对应的是夏新电子股价由2004年年内高点17余元已经降至目前的4.11元。

  夏新手机的增长乏力绝不是国产手机中的个案,中科健、熊猫电子等企业都在行业和自身问题的内外夹击下出现了经营问题。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手机销量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同比增长了51.9%和31.8%,2003年回落至18.1%,2004年只增长15%。

  手机已经是一个过度竞争行业,全面竞争需要系统的基础管理;国产手机过去靠机会驱动发展起来,过分看重和寻找机会,寄希望于新一次机会到来和奇迹发生而忽视基础的系统管理,就不能应对全面过度竞争的挑战。

  事实上,夏新电子在年报公告中解释,2004年手机行业竞争更加剧烈、毛利率快速下滑,产品盈利能力持续萎缩,手机高利润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同时,由于公司对于3G手机开发投入大,加重了报告年度的经营负担。

  考虑到2005年度手机行业仍面临严峻的经营压力以及公司长远发展的需要,拟定2004年度利润不分配,也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而其未分配利润计划投入3G手机、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等新品研发、生产以及用于优化管理方面等。在这样的策略和经营业绩下,意味着2.5G手机将不再是发展重点,未来的业务上的突破在3G。

  重整组织架构,削减经营成本,总部裁员

  惠普 山雨欲来

  撰文 高炜

  5月17日,惠普公布了2005年度第二季度(2~4月)财报,营收虽增长7%,但若扣除汇差,则实质增长率仅4%。这是新CEO赫德上任后首度公布财报,他在职时间仅1个月,对实际营运左右程度有限。虽然赫德讲话中并未触及与裁员相关的话题,但他明确表示目前惠普成本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同时指出,未来几个月内将提供完整的惠普组织架构重整计划。财务长Wayman则指出,第三季度(5~7月)间惠普将编列1亿美元左右的费用进行组织重整。

  Sanford C. Bernstein公司的分析师Toni Sacconaghi据此预测,惠普将在未来两个月内提出详细的裁员计划,数量可能占到惠普公司总员工数的5~10%。Sacconaghi在IBM公布最近一季财报的同时,曾经预言IBM将裁员1万人左右,后来IBM正式发布裁员消息,幅度超过Sacconaghi预测,达到1.3万人;就此他预测惠普裁员人数应在7500~1.5万人间。他估计此举每年可使惠普公司的收益提高20~40美分/股。

  美林证券公司的分析师Steve Milunovich也发表预测,惠普的裁员工作可能在今年8月份进行,节省的费用为21~42美分/股。

  目前,惠普公司拒绝对可能的裁员计划发表任何评论。

  事实上,这家历史悠久的美国公司早就开始了它的裁员之路。为抗衡IBM和戴尔公司而合并康柏公司时,前任CEO卡莉·菲奥丽娜就进行了数千人的大裁员。而最近惠普又推行一种自动离职计划。例如成像及打印部门就有1900人加入了自愿辞职计划。在4月31日结束的上一季度,惠普公司的成像及打印部门为裁员花费了7100万美元。在第三季度,惠普已经为了裁员准备出1亿美元的预算。

  惠普发言人表示,大约1900名惠普员工已经接受了自愿离职。此举的目的是让公司更有竞争力,让员工离开低增长产品生产线,进入有更高盈利潜力的领域。相关迹象显示,惠普还将缩减产品线规模。为保住打印机业务这块最大的利润蛋糕,有消息称惠普正在对成像及打印部门的各项现有业务进行分析,并准备减少部分型号产品的生产,资源集中以提升竞争力。而惠普打印及PC部门负责人维沃梅什·乔希近日也表示,打印部门实施裁员活动后,将有利于提高该部门的市场业绩,从而带动公司整体利润的增长。

  目前尚无迹象表明,惠普可能发生的裁员会影响到中国惠普公司。毕竟中国惠普公司成立20年来,在国内设立了九大区域总部,现有员工3000人,是惠普全球业务增长最为迅速的子公司之一。

  但也不能排除中国惠普受集团影响进行裁员的可能性。毕竟惠普集团进行组织架构的重整和削减经营成本的行动,一旦进行战略性裁员,考虑的将不再是分公司的业绩。

  近日又有消息风传,现任思科中国公司总裁、思科全球副总裁杜家滨将调任思科亚太区要职。而惠普中国公司总裁孙振耀不久将离任,可靠消息人士称,孙振耀将出任思科系统中国公司总裁一职。而在目前,惠普中国公司已经开始物色接替孙振耀的总裁人选。虽然思科中国公司和中国惠普公司分别否认了传言,但传言的出现本身就表示出,中国惠普公司出现了某种“人事不稳定”。

  没想到手机如此烫手

  西门子 鸡肋烦心

  西门子将出售手机部门的消息其实已流传了两年。作为全球第四大移<!>动电话制造商,西门子占有7.6%的市场份额。虽然销售额巨大,西门子移<!>动部门的盈利状况却一直不佳。受到手机价格下跌和营运成本过高的影响,2004年第二季度,西门子手机盈利率仅为1%,而在第三季度,每售出一部手机,西门子就要亏损11欧元。面对恶劣的形势,西门子没能成功地扭转颓势。相反,截至3月31日,西门子手机业务在今年第二财季内仍亏了1.38亿欧元。

  相比于竞争对手诺基亚以及正在快速上升的三星电子,西门子的市场占有率不升反降,已经下降了1.4%。尤其在中国市场,西门子手机已经在去年跌出前五名,目前的市场占有率仅有可怜的不到1%的水平。对于西门子手机业务严重下滑的原因,存在着很多说法,有人认为是它的研发体系不合理;有人认为是其销售工作没做到位;也有人认为,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方面,自从2004年10月,原西门子移<!>动集团和西门子信息通讯网络集团正式合并成立西门子信息通讯集团后,新上任的西门子(中国)信息通讯集团总裁韦思德已经将赌注押在了网络设备领域,手机业务变得无足轻重。

  在西门子公司新任总裁柯菲德于1月27日正式走马上任后,他表示对将公司手机部门进行“大修”,裁员规模至少3000人。这样的裁员动作显然会涉及到西门子手机部门在中国的员工,在传言之下,已经有一些中国员工开始离职。不过,在西门子宣布最终解决办法前,很多员工还是处于焦虑地等待、观望之中。

  在2004年底,西门子曾宣布其手机业务的4种重整可能,包括:出售、整顿、合资或关闭。随后,已经有包括华为、摩托罗拉波导、中兴、宏基LG、北电在内的多家IT厂商与其进行接触。摩托罗拉、三星等手机厂商都被传言将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但最后都未能应验。最近又有消息称,由于德国总部及政府的干涉,西门子手机业务的出售道路将会比较困难。但无论如何,显然西门子已经对它的手机业务不再寄予希望,裁掉或是收缩这个部门的员工是迟早的事。

  股价下跌,数码受挫,品牌下降

  柯达 下坡溜车

  撰文 徐昊

  从6月1日起,柯达公司原来的二把手安东尼奥·佩雷斯正式取代邓凯达成为该公司的新任CEO,柯达向数字化的转型迈出了重要一步。在邓凯达任职期间,柯达的股价下跌了62%,虽然业界并没有因此看轻邓凯达的领导能力,但显然柯达的股东们是很不满意的。

  其实柯达曾经是世界数码相机业的老大,在1998年以前,柯达同时还是传统胶片和冲印业的市场老大。柯达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冲印网络,利用这个网络,它可以做任何事情。另外,柯达的产品十分廉价,配合其打印机可以输出非常好看的照片。但是,也许正因为走的大众化路线,长久以来,柯达留给了消费者“太普通”的印象。因为没有高端产品,柯达的品牌形象正在越来越落后。此外,在走上了中低端路线后,柯达在产品研发方面比较不力,与一些日系厂商的差距因此越来越大。现在,面对日系厂商的疯狂围剿,柯达显得颇为非常被动。

  对邓凯达而言,进军中国是他最引以为豪的决策,因为柯达中国的表现相当出色:从1996年的全球第17大市场,跃升至仅次于美国本土的第2大市场。不过,在中国市场,柯达同样走的是中低端路线,在中国本土数码相机产品的冲击以及惠普数码打印的冲击下,柯达在中国市场的未来肯定也不会那么一帆风顺。

  为了对接数码时代,柯达不得不进行转型,但这个过程是痛苦的。2003年底,柯达宣布到2007年前,计划裁员1.2万人到1.5万人。而在过去5年中,柯达已经缩减了22000个职位,员工人数从1998年的86000个缩小到2003年的64000个。按照计划,柯达今年将要裁员2500人到3500人,柯达中国员工或许也将迎来转型的痛苦。

  究竟是均衡发展还是缺乏特色

  搜狐 门户之危

  搜狐正日益变成一个“均衡”发展,缺乏特色的公司。如果还不改变这种情况,搜狐将不可避免的成为竞争对手后面的“跟跑者”。

  在日前公布的财报中,搜狐2005年第一季度总收入为2373万美元,盈利同比下跌了44%,为571万美元。搜狐预计第二季度的收入为2500~2600万美元。而TOM在线第一季度的财报同比增长36%至3530万美元,这一收入远超搜狐,直逼网易,其中95%的收入来自无线增值业务。

  自4月26日开始公测以来,第九城市运营的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同时在线用户人数已经达到50万人;“五一”期间,网易运营的网络游戏《梦幻西游》的同时在线用户人数达到67.5万;新浪乐谷运营的网络游戏《天堂II》在公测中也吸引了10万多名玩家。

  而搜狐的在线游戏则让人大失所望。5月20日在纽约举行的机构投资者大会中,搜狐CFO余楚媛女士表示,在线游戏的发展不如预期,并预测在第二季度,在线游戏的表现依然将比较平淡。在网游方面,搜狐已经远远落后于盛大、网易甚至是刚刚起步的新浪。

  而内容方面,新浪一直在各大网站中独占鳌头,搜狐似乎已经没有兴趣和新浪比拼内容。而网易和TOM在线却在内容方面下大工夫。在搜索市场,现在搜狐推出的服务,还难以和百度、Google竞争。

  在屡次批评华尔街分析师目光短浅的时候,张朝阳表示搜狐仍将坚持既定战略:均衡发展、五项全能,然后才寻求突破。但目前的搜狐已经让人难以分清,它究竟是在坚持“全面发展”还是被迫沦为市场的“跟跑者”?

  综合看来,在门户网站营收来源的五大业务领域(内容、搜索、网游、无线增值、电子商务)中,搜狐在哪一领域中都不具有领先的优势。随着游戏、搜索、即时通信等专业化公司不断成熟,上市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规模和现金储备上的差距正日渐缩小,搜狐原来的先发优势与品牌效应正在随着“大而全”的策略逐渐弱化。

  今年2月初,搜狐从建国门光华长安大厦全体搬迁至清华大学东门外的威新国际大厦,原因很简单,那里有更廉价的租金。几乎与此同时,新浪却搬迁至中关村的理想国际大厦,实现了内容部门与行政及业务部门的 “胜利会师”。

  虽然搜狐公司目前的现金还比较充裕(约1.2亿美元),但不能排除在未来搜狐裁员的可能,一旦搜狐未能按照预期完成第二季度的盈利,为挽救股价,降低经营成本,搜狐很可能进行裁员。

  第一只中国概念股5年来没有一次亮点

  中华网 过气之星

  撰文 徐昊

  作为首只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概念股,时至今日中华网的市值已缩水到高峰期的1/10,风头更是早已在三大门户以及TOM、盛大等网站之下。

  2005年3月,中华网宣布其CEO叶克勇已经辞去职务。香港出生的叶克勇是中华网创办人,擅长资本运作。他辞职的原因只有一个:在经营上回天乏术,中华网在2004年第四季度的亏损扩大。3月9日发布的中华网第四季财报显示:其亏损达到了800万美元,而此前第三财季的亏损为620万美元。在2004年,中华网已经亏损了1060万美元,而在2003年中华网仍然盈利1550万美元。目前,这个公司的执行董事长钱果丰接替了叶克勇的职务,而叶将继续在中华网董事会担任副董事长一职。

  在发展方面停滞不前的中华网显然想振作一番,做一些改革。4月28日,中华网宣布公司更名为“CDC公司”,其原来的香港网与原有的中华网网站及其他的互联网相关业务整合成了一家名为中华网科技的公司,而这个公司主要在中国将经营的是三项业务——流动增值服务(MVAS)、互联网入门网站及网上游戏业务,其盈利也主要来自中国市场。在网络游戏业务方面,中华网称将斥400万美元巨资,进军网络游戏市场。其引入的角色扮演游戏《热血江湖》正式进入公测阶段。

  中华网一直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增值业务及网络游戏起来之时没能及时跟进,而是到了增值业务及网络游戏开始出现激烈竞争是才开始大规模介入。

  现在,中华网宣布更名,业界纷纷预测它是否将放弃门户业务。尽管这种说法已经被中华网否认,但随着叶克勇的辞职,中华网已经在业务方面着手进行的相关调整,其架构和人员方面的变动应该在所难免。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