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掉近2000多万元的包括调研、咨询、论证等各种费用后,业界关注的深圳市水污染治理“大截排”方案,最近被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为首的建设部和水利部专家们正式否决,从而结束了长达一年的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模式之争。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深圳市水污染治理“大截排”方案被否决,是我国“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开始,是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和谐”的过渡,也是科
学发展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具体体现。这一转变对我国未来的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利用战略,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个方案,两种理念的“碰撞”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城市,深圳犯了一个共性的错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城市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到深圳河最终为深圳市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长33.1公里的深圳河水体严重污染,水质开始严重恶化,成为地表劣五类水,许多河道内的白色泡沫成堆,河水发黑、发臭,不仅使得鱼虾绝迹,也给沿河两岸的居民增添了无限烦恼。夏天气压较低时,原本可以通过窗户看潮起潮落的居民,面对河上飘来的恶臭味,不得不紧闭家里所有的门窗。有的市民甚至去买空气净化机,专门调节家里的空气。
面对污染,深圳市委、市政府自1997年开始,对全市水环境进行大规模治理。2000年以来,深圳市累计投入治水的全社会资金达42亿元。但在市民的眼里,深圳河的水质整体上并没有多大改观。
为什么投入了这么多,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据记者调查,由于深圳市的水污染治理欠账较多,42亿元巨资的绝大部分投在修建截污工程和建设污水处理厂。可由于缺乏补水水源,加之管网错接乱排、建设滞后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吃不饱”,因此深圳市历时8年的治污,还是“只控制住了增量部分,存量问题并没有解决”,全市每天直接排放到深圳河里的污水仍有几十万吨。
在这一背景下,深圳市政府再一次痛下决心,决定对深圳市的水环境进行一次更彻底的治理。为此,当地规划、环保和水务部门先后提出了自己的治污方案。
规划部门的方案是:按照城市组团和河流补水需要,采用截流式分流制原则分区而治,在流域内规划建设9座污水处理厂(现已建成4座)及污水调节池,采取三级处理工艺,使尾水达到较高标准,然后回用至深圳河干支流及深圳湾,作为景观水、生态水补给来源。在工程设施上,采取干、支流沿河截污和正本清源相结合方式,最终实现雨污分流。
环保部门的方案是:按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和广东省整治珠江流域提出的“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的要求,采用分流制原则,多管齐下,分片治理,并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装置进行适度污水资源化。
水务部门的方案是:按照截流式分流制原则在流域内规划建设4座污水处理厂(取消现有1座),上游污水集中在埔地吓和罗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并对中上游河段进行补水,其他污水拦截在深圳河、深圳湾一带,集中输送至南山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向珠江口排放,同时对南山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等级和规模进行适当提升。
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三种方案中,规划和环保部门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思路,即是在现有治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并将处理后的污水继续加以利用。水务部门的方案则基本上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并将处理后的污水全部排走,不再继续加以利用。这三种方案实际上是两种治污理念的“碰撞”,是一场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利用污水回用来解决水污染和水资源问题,还是用系统外的力量,用大调水和大工程思路来解决城市水污染和水资源问题的争论。
“大截排”备受关注原由种种
据国家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张悦介绍,在深圳市水污染治理的这三种方案中,水务部门提出的方案由于需要沿深圳河湾建设一条总长30余公里、直径5至6米的大隧洞作为截排总干线,将罗湖、福田、南山3个行政区和特区外布吉街道办每天约200万吨的绝大部分污水,输送到南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再排入珠江口,因此这一由深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等单位联合编制、建立在污水合流制基础之上的方案,又称“大截排”方案。
按照这一方案,对深圳市现有规划布局中的9个污水处理厂,只保留罗芳和蛇口等3个,规划之中和已建成的沙湾、西丽和滨河等5座污水处理厂,撤并的必要性需重新论证。已建成的南山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将扩建至200万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深圳市水污染治理中的“大截排”方案之所以备受业界关注,主要因为深圳本身是个缺水城市,2003年,全市用水14.9亿立方米,其中有9.8亿立方米来自东江。按照深圳市的城市发展规划,深圳市最终年用水量将达到26亿立方米左右,缺口部分只有外调。但东江水资源开发已达到饱和,已经无水可调,西江受下游咸潮影响,要调水也几乎没有可能。而按照“大截排”方案,深圳市每年数亿方污水处理后全部排入珠江口,等于是对每年数亿立方米污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市里还将为深圳河另找补给水源犯愁。
另外,“大截排”方案不仅因为要开凿隧洞,建设周期长,建成后运营费用高,而且工程投资巨大,仅隧洞建设直接投资就将达到50亿元。加上珠江口的水环境质量不仅对珠江三角洲有影响,还对香港有影响。市区河流的水质则影响到深圳特区数百名居民。把污水收集起来用“大截排”的方式全部排到珠江口的做法,显然不能满足整个流域水环境保护的要求。大量污水集中排放到珠江口,还可能危及红树林,导致珠江口赤潮恶化。
此外,每日将巨量污染物排入珠江口,除将引起周边城市的指责外,由于广东省允许深圳在皇岗路以西口岸的排污容量为100万吨,欲实现200万吨的排污容量,还需广东省的支持和协调。
2004年上半年,深圳市水务局提出的“大截排”方案引起了水利部和建设部两个国家部委的注意。
水利部专家组多次到深圳调研。2005年元宵节未过,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又亲自带队组成专家组,专程从北京赶到深圳进行专题调研。2月24日,水利部专家组在三种方案面前没有明确表态。只是表示将把方案带回北京,然后再派专家组过来选定方案。但记者在一份内部报告中得知,他们准备启用的是深圳市水务局的方案。
傅涛说,“大截排”方案与规划、环保部门方案分歧的根源是分流制与合流制的分歧,沿袭的是水利部门长期以来的“工程水利”的思路。
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一行到深圳调研,并结合深圳污水治理发表讲话。提出水污染治理不仅要统筹协调综合治理、注意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城市的水务管理工作,从节约水资源的角度,认真研究污水的再生利用。深圳污水的治理不能仅以达标排放为目标,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开辟再生水资源,为深圳河、深圳湾的生态保护发挥作用。深圳市不应再增加珠江口的污染负荷,影响海湾水环境和水生态。
为慎重起见,5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与陈志恺、钱易、刘昌明、徐乾清、张杰等分别来自水利、环保、城市规划等不同领域的多位院士,组成的权威专家组来到了深圳,经过仔细调研之后最终否决了“大截排”方案。
方案之争实际上是“理念”之争
中国工程院钱易院士指出,控制水污染应该对水环境保护的范围有统一的认识,只顾深圳河和深圳湾的保护是片面的,必须同时保护珠江口和市区内的河流水质。把污水收集起来用“大截排”的方式全部排到珠江口的做法,显然不能满足整个流域水环境保护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认为,关于深圳市水污染情况报告中,列举了争论中的三个方案。实际上是两种方案之争,体现了在治理污染中的两种不同理念。一种理念是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将污水深度处理以后再利用,满足社会经济和生态用水的需求。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理念就需要对城市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要解决各种具体的矛盾,如征地、拆迁等等,要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如调整管网、解决错排乱接等等。
因此,就引发出第二种方案,主观上是想避免这些矛盾,办法就是调外来的水解决本地社会经济生态的需求,形成的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到珠江口。这种方案当然是很有吸引力的,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可以从外面引足够的水,解决社会经济用水以至河道的生态用水,把形成的污水集中地排到珠江口,这可算是“最理想”的方案了,对于水利工作者来说,这更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通过兴建水库、加固堤防、疏浚河道等来实现治水的目的,一方面确实起到了调节水量、防洪除涝的作用,可另一方面,当遇到枯水期时,这些水库在一些地方就成为了“污水库”,遇到洪涝,这些水库放水又给下游带来大面积污染,有些水库建设可能还改变了河道,影响了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
钱正英强调,这种传统思维被现在水利部的汪部长称之为“工程水利”,这种方案看起来比较简单也比较理想,但是不符合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和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也不能解决深圳市的实际问题,更不能根本地解决深圳市的污染问题。(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