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中欧就纺织品贸易达成一致 > 正文
 

纺织业黑五月启示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2日 10:19 和讯网-《财经》杂志

  这是一场跨越三大洲的贸易争端:它关系着百万人工作的重排乃至有无;它证明了中国纺织业者无法指望以现有模式席卷全球,而中国不可能以“赢家通吃”的姿态收获加入世界贸易体系所带来的成果,哪怕是在其最富竞争力的领域;它是到目前为止仅次于WTO谈判本身的对中国贸易当局能力与技巧的深度考验

  □本刊特派记者 楼夷 陈慧颖 王丰发自美国华盛顿比利时布鲁塞尔瑞士苏黎世

  □本刊记者 张帆 张宇星 田启林 发自浙江北京上海

  5月20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麻纱等74类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幅度达到今年1月首次宣布征收此类关税时的四倍。中国试图以让步与妥协的姿态来处理与欧美的纺织品贸易争端。这场争端正愈演愈烈:此前三天,欧盟刚刚宣布对来自中国的T恤和麻纱采取特保措施,而美国更已针对七种中国纺织品实施特别保护。

  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发生在十天之后。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于5月30日被宣布取消。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如此讲述政策转折的逻辑:“你(欧美)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们就要给它卸掉八两的负担。”薄熙来所指,可能是“520”加税并未换来欧美态度的哪怕些许缓和。

  “‘520’用药很猛。对方至少应该appreciate(赞赏),给点耐心,看中国在采取措施三四个月后,纺织品出口会产生什么变化。而对方自己开出了更厉害的药。”前中国WTO谈判代表龙永图说。

  中国态度的转折显然主导了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与贸易代表波特曼6月初访北京与中方磋商的主基调。他们离开北京之时,与此前一个多星期离开布鲁塞尔的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有一点是一样的——没有达成任何谅解。

  中国从来没有离大规模贸易战如此之近,它真的会到来吗?

  戏剧性的转折终于再次发生。6月10日晚23:59,此轮欧盟与中国磋商时限的最后一刻,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经过长达十小时的会谈之后面带微笑地走出上海西郊国宾馆七号会议室,宣布双方达成协议。中国同意从现在到2007年底的三年对出口欧盟的纺织品实行递增的过渡性增长,从2008年开始完全的自由贸易。作为交换,“欧盟方面承诺在未来3年,在使用限制措施时‘保持克制’。尽管从法律上,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欧盟方面可以这么做。”曼德尔森的发言人表示。

  曼德尔森称,“我们同意增长幅度的产品包括业已启动调查的T恤和麻纱,也包括了所有中国对欧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几乎涉及所有欧洲纺织品行业协会提出申请的产品”。

  这是一个和解的信号,也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正如曼德尔森所说:“今天的协议能够给双方提供清晰性,明确性和可靠性。我相信,这个一揽子和解方案给了中方公平的待遇,同时为欧洲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缓冲,以及他们急需的喘息空间。”对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这一轮跌宕起伏的贸易冲突终于走上了和解之途,他们终于可在相对稳定的政策下预期未来。

  五月激流

  “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能力震惊了世界,中国纺织品像火箭一样横扫全球市场,给很多其他国家造成了痛苦。”5月24日下午,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这样开始了与中国记者的对话。他举例说,今年一季度从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分别增长了187%和56%”,已经对欧盟相关产业的产量、利润和就业状况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T恤与麻纱正是欧盟5月17日宣布将采取特保措施的两大产品。根据入世承诺,在接获正式磋商要求后,中国必须在15天内自行设限,控制出口。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则欧盟可启动“紧急特保”措施,将其今年进口数量的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尽管来自美国的特保措施早已接二连三地抛出,但欧盟真正祭出“特保武器”还是第一次。在这场因取消纺织品配额而日益高涨的争端中,一向温和的欧盟在5月成为了向中国施压的主力军。这多少令中国的贸易官员们感到意外。

  中国对于欧盟的态度反应迅速。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飞赴布鲁塞尔之前,中国在5月20日公布了将于6月1日执行的新的提高出口关税名单,涉及女式防风衣、男长裤、男衬衫、T恤衫、男汗衫、套头衫等74种纺织品。新增应税的亚麻纱线,更是欧盟正与中国磋商拟实施特保制裁的品种之一,当中大部分品种的税率从0.2元/件调整到了1元/件的水平。

  显然,这距欧盟的希望仍有距离。“关税措施是一种粗犷、不确定的手段,并不足以保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特别保护条款’规定的)增长率限制。”曼德尔森说,“我们建议,中国从数量上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激增。”

  双方没有达成一致。5月27日,欧盟宣布开始实施对麻纱和T恤的特保措施。此前四天,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则宣布又有三类纺织品特保措施生效。

  中国竞争力

  中国纺织服装业主要集中于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六省的39个产业集群。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国在此具有天然优势。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所占世界市场份额超过10%,从此跃居世界第一。2001年底入世以后,中国的纺织品与服装出口更开上快车道。2002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突破600亿美元大关,2003年逼近800亿美元,2004年达到950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贸易的四分之一。

  然而,在产能不断扩张的背后,中国纺织业一直难以摆脱粗放型发展的窠臼:研发、技术投入不足;出口产品以定牌、贴牌为主,自有品牌少,企业利润微薄。常年来往于中欧两地的纺织企业顾问毛健和对此有深切感受。他告诉记者,中国服装在欧洲的零售价格并不低,出口企业的利润却不高。“因为咱们出口产品完全没有品牌,利润都被中间商拿走了。”毛健和说,“现在的纺织业就是把量做大,把价格压下去,但是并不赚钱。”

  “(自2005年初以来)我们所看到的某些(进口)价格简直毫不符合任何商业逻辑。”欧洲最大的纺织品行业协会Euratex总干事威廉雷金在布鲁塞尔对《财经》说,“在某些品种中,价格暴跌60%左右。”以亚麻纱为例,原料亚麻都来自欧洲。这些原料运到中国加工,按常理至少要增加运费、加工成本和损耗,但当它们从中国销回欧洲时,原料与成品之间几乎看不出价格区别。

  绍兴钱港麻业公司总经理郑财龙告诉《财经》,他们从欧洲进口原料后会加工成不同档次的成品,原料进口价约1万元/吨,加工后价格从几万元到10万元不等,但剩余边角料则最低卖至6000元/吨。

  超低的价格背后是超激烈的竞争。2000年之后,中国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2003年增长了80%,2004年一季度增幅达到顶峰,为100%。这种激烈的竞争随着配额的取消走向极至。据《中国纺织报》报道,今年2月的统计数目显示,从事进出口业务的民营企业数量在今年头两个月增长了60%,增加4800余家,其中出口企业数目已近12000家,占全国出口企业总数的44%。

  由于往年配额极其紧张,许多企业需要在市场上购买配额,其成本通常占商品价值的30%。而欧美分别将90%和70%的配额保留到十年过渡期的最后时刻才取消,导致今年许多企业成本突然大幅度下降;加上今年中国开放外贸经营权,纺织品出口企业数量猛增。

  带着国内残酷市场竞争出来的低价,中国企业进入到任何国家的市场中几乎都所向披靡。这种压迫式的竞争力杀伤力极大,配额取消后如虎添翼。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指出,近四年世界纺织总量基本没变,但中国纺织生产能力几乎翻了一番。世界纺织品贸易增速为3%左右,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速达30%以上。

  按曼德尔森所称的口径,自今年年初国际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出口迅速激增,对欧盟市场份额占领即将超过三分之一,在美国纺织品市场份额则接近一半!

  谁是对手?

  现在,美国纺织业正在庆祝他们的最新胜利。5月19日,美国国家纺织业协会在华盛顿召开年会,回顾一年来“旋风般的胜利”。主席阿伦甘特历数一年来纺织业组织的游说成果:在布鲁塞尔、日内瓦以及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访问国会议员150多人次,与国会的沟通达到“十二年来最密切程度”;多次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以及白宫高级官员会谈;等等。

  根据1994年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全球纺织品配额在2005年1月1日取消。受制于纺织品配额多年的中国纺织业将席卷世界市场的前景,终于实实在在地成为他国业者真正的梦魇。

  以中国部分纺织品对美出口为例:仅据中方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的棉及化纤制非针织衬衫、套衫、胸衣等七种产品对美出口数量各增285%、241%、2270%、11%、3274%、373%和327%。美国已陆续对这些产品实施特保。

  在欧盟正式卷入战团之前,主要的火力来自美国。就在2005年5月23日,美国纺织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宣布,对三大类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棉针织衫、棉制裤子及人造纤维内衣)的特保措施正式生效。迄今为止,美国已经对来自中国的14类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其中七类已经设限。

  对于中国纺织品问题,欧盟内部本来并非铁板一块。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以及地中海国家一直强烈要求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但德国、芬兰、瑞典却持反对意见。欧盟委员会虽然于4月初公布了《对华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对中国纺织品制定了不同程度的年增长率,并于4月25日宣布对来自中国的九类纺织品进行调查。但并未像美国那样在短时间内宣布实施特保程序。

  然而,5月间法国面临《欧盟宪法条约》全民公决时,形势发生了逆转。这个对欧洲具有重大意义的宪法,必须经25个成员国全部投票同意方能生效。作为欧盟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最先对欧盟宪法条约投票的法国如果一旦投票否决,将不可避免地对即将随后投票的荷兰、波兰、英国等国产生重要影响。欧盟对于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口不够强硬,不幸成为反对欧洲统一者的议题之一,并演变为“欧盟是否能够捍卫成员国利益”的试金石。

  被誉为“欧盟自由贸易政策奠基人之一”的前任欧洲贸易总署副署长皮埃尔德弗兰(Pierre Defraigne)对《财经》表示,欧盟在处理中国纺织品问题上有双重任务:一是对大量中国纺织品造成的冲击进行欧盟内部的“社会调整”,避免造成经济和政治动荡;同时,欧盟还必须对与欧盟邻近的地中海地区等发展中国家负责,以保证这些国家的产品不被挤出欧洲市场。

  中国的对手不仅仅是欧美。基于对来自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恐惧,65个国家的115个行业组织于去年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世贸组织关注一体化后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问题。其中非洲国家就占了三分之一,发展中国家占了一半以上,甚至包括赞比亚、坦桑尼亚等中国的“老朋友”。土耳其已经于去年底宣布对来自中国的42种类别的纺织品和成衣实施保障措施;阿根廷针对中国制定相当于特保措施的法令;巴西、埃及、加拿大等国也在着手准备依据特保条款对付来自中国的纺织品。

  底牌

  尽管在对外官方表态中表现得十分强硬,但在调节纺织品出口方面,中国商务部作了许多努力,包括降低进口关税、调低出口退税率、对部分纺织品实行自动出口许可证等。

  其中对于纺织企业最为敏感的便是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这两项。去年从2004年1月1日起,中国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4个百分点。根据纺织工业协会的测算,这相当于纺织企业损失160亿元利润。2004年底,商务部宣布从2005年初对六大类31种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对不同价格的出口产品设立从每件0.20元到0.30元不等的税率。至今年5月20日,就在中国与欧美展开正式磋商的前夕,中国商务部再度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的出口关税,多数纺织品税率为原来的5倍。

  不过,在对手们看来,这仍然是不够的。5月23日,美国宣布对中国的棉织上衣、棉织裤以及人造纤维内衣三种纺织品的特保措施正式生效。两天之后,中国与欧盟的磋商也未能达成任何结果。

  究其原因,观察家认为,欧美仍然认为,此次增税难以阻挡纺织品巨额增长。欧美需要的,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增幅减小的实质性效果。曼德尔森在接受采访时证实了这一点:欧盟需要“从数量上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激增”,希望看到中国推出强有力的措施来确保实现这一目的。

  但他亦重申,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体制中,欧盟绝无重新引入配额机制的企图,“那样对中国太不公平。”

  他承认,在中国纺织品问题上,欧盟内部的一些成员国和纺织品行业游说组织对他施加了巨大压力。“欧盟内部正在进行的种种争论,不光是关于纺织品问题,更是关于中国崛起为一个贸易巨人的其他方面。”他同时表示,欧盟对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和开放服务业市场的问题上对中国有更高期待。

  相形之下,美国的要求则更为复杂。在律师布兰达雅各布看来,纺织品问题在美国已经政治化。“纺织品的动因不仅在于其本身,而在于美国的贸易日程”。这位美国零售业和进口商协会代理律师一直致力于阻止美国政府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法律和游说活动。她认为,布什政府又急于为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赢得国会支持,纺织品问题便成为最容易用来向国会示好的工具。

  由于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面临太多不确定性因素,雅各布告诉记者,许多美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商已经决定,到6月以后便不再购买中国产品,“他们担心风险。”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大鹏告诉《财经》,他最担心的是目前的“特保”风潮进一步演化而成反倾销风潮。后者的杀伤力更强。特保措施的有限期仅为一年,限制的亦不过是产品进口增幅。反倾销则可能导致高额反倾销税,不但回溯过去一年的产品,还会影响未来五年以上的出口。一旦某种产品被裁定为倾销,基本上就断了出口之路。不过,反倾销必须针对特定产品,影响范围有限,且手续复杂,牵扯庞大的人力、物力,施行起来并不容易,因此目前美国、欧盟及巴西等国都倾向于选择“特保”措施限制中国出口。但是,一旦“特保”不能达到其初始目的,中国的纺织业将很难避免一场耗时耗力和耗费财力的反倾销大战,那将是更严酷的考验。

  2004年6月17日,欧盟决定对中国的涤纶长纤维服装布料的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对中国发起的涉案金额最高的一起纺织品反倾销调查,达4.87亿美元。2005年3月16日颁布的初裁结果判定,所有中国相关产品均须缴纳20%到85%不等的临时关税。

  今年3月,美国TaraMa-terials公司分别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递交申诉,要求对来自中国的艺术画布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5月1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初裁结论:要求对来自中国的艺术画布征收244%的反倾销税。这是中国加入世贸WTO以来第一例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案。

  “学会做人”

  此次纺织品贸易冲突凸现了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在争端中的尴尬地位,中国纺织品在全球的垄断地位,已经使反对者不再局限于美国或者欧盟这样的发达国家。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张汉林认为,中国应认清目前所处的贸易环境,采取一软一硬的两手准备。他表示,缓解措施并非妥协,而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承担义务的表现。“我们不要引起众怒,不要引起过多的WTO成员对我们有意见。”虽然中国可以利用以报复相威胁“要对抗,大家都对抗”,但他认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刚刚与欧盟达成的协议表明,中国正在做出明智选择。今年4月末,商务部发布《2005年春季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专章讨论了纺织品服装贸易问题。报告指出,中国为限制纺织品出口、调整出口结构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一部分措施,包括减免非洲25国输华商品关税、鼓励对外投资以及拓展国际市场以及实施自动许口证等,旨在为纺织品出口创造良好环境,保证自身的有序出口,同时与贸易伙伴建立良好关系。其他大部分措施都是为了引导企业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征出口关税,在限制出口的同时通过税率高低来引导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在中国纺织品已占据全球巨大份额的基础上,再希望席卷式增长,只会引发大力反弹。在此国际压力之下,中国必须转变出口形式;历经近来纺织品贸易风波,终于成为中国业界共识。“你现在是纺织业老大了。”纺织业管理顾问毛健和说,“你要学会做人。”

  相关报道:

    直击中欧“最后一分钟协议”

  (本文刊于6月13日出版的《财经》2005年第12期)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纺织品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