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世昕
本报北京6月9日电
北京去年遭遇的天然气捉襟见肘的冬天终于远去,但“气荒”所引发的震荡却没有就此散去。
今天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关于城市天然气安全供给的研讨会上,送气一方———中石油,买气一方———北京市燃气集团不约而同地都把发言的主题锁定为“沟通、衔接”。买卖双方表达了一种观点:如果“气荒”暴露出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单纯增加供气量只是权宜之计。
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分公司副总经理汤亚利在发言中把天然气使用需求增长过快归结为“气荒”的原因之一。汤亚利说,我国天然气价格实行行政定价,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变动价格,由于价格调节机制失灵,天然气价格过低导致市场需求量迅速膨胀。需求量攀升加重了供给部门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冬夏用气量负荷差越来越大。
2004年,北京冬季最高用气量与夏季最低用气量之比为13∶1,汤亚利说,像这样的不均衡在全世界都罕见。
中石油要为这巨大的负荷差买单。大规模使用天然气虽然只在冬季的几个月,但天然气管道建设和用户终端设备都必须满足最高负荷,造成整个管网建设投资大,综合利用率低,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
在夏季还要把用不了的气存在储气库里,中石油在陕京线沿途建了4个储气库,每个库的建设、维护都要花不少的费用。
中石油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地方政府应该合理调整天然气定价机制,使天然气价格能反映其价值,避免能源的低价利用。中石油还建议地方政府合理规划城市能源结构,规划气、电、煤的适当比例。
专家们也担忧天然气在冬季才大有用武之地的做法。建设部专家委员会燃气专家组的专家武利亚说,不只是北京,目前城市供气的主要问题就是用气领域单一,燃气设施夏季闲置,冬季超负荷运行,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北京市燃气集团总工程师李雅兰认为,今后应该合理发展用户,尽量降低峰谷差。她说,目前北京天然气70%的量用于供暖,所以才会有巨大的冬夏负荷差,应该推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热电冷联产模式。即把天然气先用于发电,再利用发电产生的余热供冷供热,这样夏天也能用上天然气。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专家陈鹄一语道破了为什么天然气买卖双方都提出“沟通”这个相同的话题,他说,供气方中石油的行业发展规划和买气方的城市能源发展规划之间没有关联性,结果是行业规划和地方能源规划就像跑在两股道上的车,风马牛不相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