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2005年以往:四个温州人的十年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 03:38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汪小意 发自温州

  描绘一幅近数年中国房地产业波涛诡谲的画卷,如果要确立一个起笔点的话,温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温州并不大,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因重工商而富足。

  但温州的人口和城市规模也可以不依传统来计算。因为,随着温州人在各地的经济活动,“资本血脉”和“营销疆界”延伸到了杭州、延伸到了上海、延伸到无数个中国城市。

  房地产号称“不动产”,好流动的温州人硬是在上面做足了文章。一个个“温州炒房团”在全国呼风唤雨。

  十余年里,财富分配在新的房地产游戏规则下重来,传统观念在市场化进程中被颠覆。

  以下是4个温州人从不同角度讲述的与这个城市房地产有关的故事。有些历史如“炒房团”,这里也会连带提起。不过我们要观察的重点是,在近十余年的楼市风云中,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是如何在这个商业氛围特别浓厚的城市,经历并判断历史。

    名人马津龙的住房小传

  马津龙在温州是个名人。2001年52岁的他从温州市委政策研究院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现在兼任温州大学(筹)城市学院教授。早两年,他抨击温州房地产出现泡沫,而不久前,他又在温州网的网络聊天室里反击那些称“温州房地产泡沫最大”的论调。

  马津龙的确不是一个房地产的专家。但他随着房地产业这些年的变迁,不断产生新的领悟。他自己也因为这些不断迸出的“感悟”而有了些名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温州人马津龙有两处房子:一处是单位分房,面积不到40平方米;一处是自家的老房,位置刚好在市中心。1998年马家老房需要拆迁,他就连同单位的房子两处面积合在一块,参加安置抽签。他抽到的一处位置相当不错,但要2002年后才能交房。

  过渡期间,他买下一处50平方米的小房子。1998年的价格是3700元/平方米,2002年前后他再以6500元/平方米售出,准备入住新房。但由于工期延误,他一直无法搬走,于是只能给新房主交租。

  但马津龙回顾这段日子仍很开心,白住了五年,还赚了10万元。

  在延误交房的时间里,马津龙能够从温州市旧城改造指挥部领取每月2000多元的补贴,足以抵冲租金。不过,在家人影响下,马津龙希望尽早住上宽敞的大房。2004年,他从一个急需用钱的房主那里以9900元/平方米的单价买下了现在住的房子,并以9100元/平方米的售价卖掉了安置房。马津龙的眼光是独到的,这套房子目前涨到了12000元/平方米,而那套安置房不过9500元/平方米。

  马津龙始终认为:租房比买房经济。在温州,买房很贵,租房很便宜,这是奇怪的倒置。不过,他承认过去没有将房价飙升的因素考虑在内。但他仍坚持说,自有住房的心理需求是选择买房而不是租房的原因,中国人其实如果能接受西方国家50%住房是租的观念,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马津龙是众多温州人中的一员。很多温州人和他一样,在十年变迁中顺利地实现了老房子向新房子的转换,有的还从中赚到一笔,他们并不为了炒房。

  当年,马津龙住在50平方米的房子里时,他曾经觉得这辈子住在这里也不错,那时他觉得温州房地产有泡沫。

  现在,他喜欢呆在那套装修一新的房子里饮茶,思考温州这城市的种种,然后从容地享受生活。

    赵智强的个人集资建房梦

  赵智强自称不是房地产业中人。但他经历过的最难忘的事情之一,就发生在上一轮地产泡沫时期。

  当时,初到海南的赵智强参与了轰动一时的某“非法集资建房案”。该案通过出售楼花,套取了数亿元的项目资金。赵智强虽不是项目操盘者,也无利益关系,但仍觉得惊心动魄,从此不再涉足房地产业达十几年。

  后来他在温州扎下根来。当上了温州市营销协会秘书长,被评选为“全国十大营销人”,小有名气。2005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他在重新审视房地产业后,决定“逆市”而动。但赵智强并没有走寻常路。

  2005年4月,赵智强启动温州首个“个人集资建房团”的推广。此时全国个人集资建房已不鲜见,温州人算是姗姗来迟。一时间“温州人也需要集资建房”的消息让外地人小吃一惊。

  赵智强观察了好久才这么做。如今的他比当年在海南更趋理性也更大胆。他计划将来将个人集资建房实体化、连锁化,通吃一个在温州实际一直长期存在的市场:有许多人特别是外地人无法承受温州平均在万元左右的房价,但却有很强的住房需求。

  赵智强现在经常和人谈起,他的朋友、一位温州知名民企的原市场部经理因为迟迟不能在温州买房,在家庭的压力下离开此地。这件事触动了赵智强的心弦。

  实际上在温州已经有了一种普遍的说法:高房价带来了长期生存的高门槛和高压力,大大降低了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赵智强认为自己从事的这个项目可以替政府分担一些责任。个人集资建房不仅能够降低购房成本,而且让城市居民有了“我房我建”的踏实。记者路鸣的“干部楼”微词1993年,温州市开始建经济适用房,身在媒体的路鸣成为经济适用房的最先受益者,并双手赞成政府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但后来温州的经济适用房越建越奇怪,路鸣开始看不明白。

  温州的经济适用房有两大怪。路鸣认为:一是区位好,至少比中瑞财团竞得的“温州地王”要好;另一怪是经济适用房的面积大,至少在100平方米以上,还有些房子更是超过200平方米。

  根据行政级别,公务员按规定可以享受不同面积的经济适用房“经济价”,超出部分,单价按低于市价几千元计算。久而久之,温州的经济适用房渐渐被人称为“干部楼”。

  某局公务员小吴(化名)不久前分到了一套位于江滨路(沿江好地段)的房子。计划内单价是4200元/平方米,另外单位每平方米补贴800元,超出部分按4800元/平方米计。同一地段的商品房,单价已在万元上下。

  另一位公务员,抽签抽到一套240平方米的房子,因为太大,转手卖出。虽然地段较偏,他还是从“经济价”和市场价之间赚到了约70万元。随后这位老兄就花了30万元买了辆进口车。

  路鸣认为,温州的“豪华型经济适用房”是一种典型的权力寻租现象,已经偏离了修建经济适用房的初衷。颇有微词的他,正准备就这一现象进行调查报道。

  但一位政府人士认为,温州市在建设高效政府的努力中发现,要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担任公务员,又囿于有关规定,变相提高他们的待遇不失为一种方法。

  超然吴昊的下海潮声

  超然集团董事长吴昊原本也是公务员。1999年前,他还在温州市房管局工作,后创立超然集团,主要从事房地产营销,和不少房地产企业都有过合作。

  吴昊给人的感觉是,消息灵通,思考缜密,不时有一些内幕和独家观点迸出。拥有法律硕士学位的他,认为房地产业是一个能上升到很高高度的产业。1990年代初,吴昊在一个法律进修班上担任班主任,现中瑞财团董事长郑胜涛时任该班班长。因此吴昊说自己给了郑胜涛“第一张政治名片”。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温州媒体视为“炒房团”的始作俑者。但吴昊表示,自己才是温州第一个购房团的组织者。《温州晚报》广告公司原副总经理李海彦,舆论中的“炒房团”发起者,与吴昊都曾接受过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的访问,但李海彦露面更多,因此声名在外。也正因为这个节目,温州炒房团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李海彦后来从《温州晚报》“下课”。吴昊的聪明之处是以房地产营销机构的身份与《温州都市报》进行合作,故而没有受到有关部门“媒体要干正经事”之类的告诫。与前三位温州人不同,吴昊已是一个纯粹的从业者,但他依然保持着投入的热情和专业的冷静。今天,超然集团下辖十几个子公司,生意已经做到了全国。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