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芳
在纺织行业,选择行业转移的纺企不止一家,但很少有企业尝试在纺织行业本身的上下游突破。出口受阻、产能闲置、工人下岗、工厂停产,这是目前很多纺织企业对纺织行业的认识,在他们眼里,看不到纺织品贸易的出路。
难道这个直接就业人数达1900万的劳动力高密集的产业真的就没有希望了吗?在业内专家看来,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式正在消耗这种希望的空间,观念的滞后使纺织业始终徘徊在粗加工阶段。
2005年1月1日,这个日子的意义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定下了——配额取消,全球纺织品贸易实现一体化;而企业也不会不知道,由于我国入世承诺的客观存在,一直到2016年底,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都将受到三个条款的制约。
但我们看到的是,纺企并未为这场“自由化贸易”做充分的准备,甚至在欧盟反倾销到来时,个别企业仍不明确“反倾销”为何物。躺在配额上的中国纺织企业每年拿着笃定的出口量渐渐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宁波的服装行业协会两年前曾倡导企业进行结构改革。然而,纺企经理们的短视使调整止步。他们只看到了调整结构、升级产业所需的人力、物力、资金投入,以及改革的风险。在他们看来,为国外的采购商做代加工的收入已经足以换回可观的盈利。
这种短视所换来的是,目前国内纺织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而被企业视为优势的粗加工方式在劳动力密集的国家很快就可复制。
另一个纺织品重镇绍兴,市外经贸委经济运行处很早就意识到陡增的化纤布企业步入了重复生产资源浪费的阶段,工作小组积极引导企业往上下游发展;但这没能打消擅长布料生产的纺企的顾虑:做服装做品牌首先要有大投入,这些投入到底有多少回报?
不得不说的是,大多纺企老总并没有把纺织行业当作一项事业,他们的观念是能赚钱的时候做,不行了考虑转行。所以,老总不愿投入、企业迈不开步子,更严重的是为了把产品输入国际市场,纺企“窝里斗”致使整个纺织品出口市场陷入无序状态。
而事实上,被纺企认为“稳赚不赔”的代加工贸易方式正是企业盈利的瓶颈。企业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不到10%的微薄利润,在整个产业链中占大头的品牌和销售利润则几乎被国外采购商和中间商赚走。
暴风雨终于来临,脆弱的纺企在艰难地承受来自国内外的震荡。
中国纺企走得很累,内外交困,汗流浃背。而究其脆弱的原因是还缺乏内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