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房价飙升:是供给不足还是需求过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 14:27 经济参考报

  房价飙升,购房者依然热情不减。宏观调控政策开出了“抑制需求盲目增长”的药方,但“供给不足”的说法附和者众。日前在广西北海市举办的房地产论坛上,两种意见虽未见正面交锋,却仍让人感到“互别苗头”。

  “数字”背后的数字

  近两年,各地商品房价格普遍上涨,高档小区遍地丛生,豪华住宅如乱花迷眼,尽管房价节节攀升,但人们购房热情未见消减,反显膨胀,不少住宅小区未动工问津者众,甫开盘即告售罄。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印证了这种“楼市热”:2004年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增长15.2%,首次出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居民收入增长;无锡、苏州、青岛、厦门等部分城市超过20%;今年一季度,商品住宅每平方米2820元,同比又增13.5%,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房价过快上涨呈蔓延态势,由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向其他地区扩展,今年以来中部地区部分城市涨速加快。同时,对全国40个重点城市市场监测数据显示,约一半城市二手房上涨加速,超过新建商品住房价格上涨幅度,最高的达到48.3%。

  业内专家、政府官员谈到房地产,都爱用数字说话,以示言之有据。尽管都承认房价飙升的事实,但解读飙升的原因,却显见分歧,枯燥的数字,成为支持各自观点最有力的论据。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孟晓苏自称“增加供给派”。他列举了这样一些数据:1988年以来17年商品房价格平均每年上涨12%,但截至2003年的最近6年,因通缩每年涨幅只有1.3%—5.8%,到2004年才出现部分城市住宅价格过快上涨达15.2%;2004年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仅2.1%,销售却增长13.7%,销售额增长30%,而在销售大幅增长的情况下,2004年的土地开发面积负增长11.4%;今年一季度房屋销售面积增长20.3%,商品住宅价上涨13.5%,而土地开发面积负增长7.5%。

  中国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北海房地产论坛上也列举了几组数据。

  关于投资规模:200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8.1%;今年一季度在去年同期较高增幅基础上仍增长26.7%,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个别地区高出50%;一季度全国13个省(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超过30%,其中6个超50%,最高达115%;40个重点城市中,13个超过50%,4个超过100%,最高达172%。

  关于住房结构:2004年,北京、上海、天津、沈阳、西安、南昌、成都、武汉、杭州等城市销售的房产,120平方米/套以上的住房超过40%,最高达60%,中小型住宅比例偏低;全国经济适用住房投资出现负增长,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例由上年的6.1%降至4.6%,今年一季度更降至2.6%,只有区区60亿元。

  关于投机、投资性购房:2004年,长三角主要城市投机、投资购房比例在20%左右,上海市购房后一年内转让的住宅占存量住房交易量的46.6%,北京市投机、投资性购房占17%,其中近三成短期转手,近五成空关“待价而沽”。

  判断是“供给不足”还是“需求过旺”,关系到开出何种“药方”。前者要求扩大投资规模,后者则着眼于平抑市场。数字让人眼花缭乱,如果分不清何者为因,何者为果,何者为纲,何者为目,容易让人掉进“数字陷阱”。居民何以有这么大的购买力?归根到底还是银行的住房按揭起着关键作用,也就是说人们普遍是用银行的钱来买房子。只看到表面的供不应求,要求继续放开土地、金融“闸门”,无疑会火上浇油,导致钢材、水泥供应及运力的进一步紧张,而这次宏观调控下的“药”,包括税收调节、整顿市场、提高“门槛”、遏制期房炒作和转手交易等,都突出重在调控过于旺盛需求的特点。

  投资购房:功兮过兮

  近两年来,商品房成为主要的投资对象,一些炒房团辗转于全国各地楼市的团购豪举令人咋舌。一般而言,商品过手即会贬值,偏偏商品房成为“另类”,在“谁买楼谁赚钱”的诱惑下,除了众多中高收入者纷纷入市,闲钱无多的工薪阶层也加入炒房行列。

  孟晓苏认为,居民之所以纷纷加盟投资性购房,是因为只有购房才可以让家庭财产不贬值。2004年物价指数上涨3.9%,意味着把100元放在家里缩水3.9元,存进银行利息2元,缩水1.9元;而买股票很可能血本无归。他举了两个例子:上海有个美发师,连续买了7套住房,现在已有能力买上千万的房;而北京有个足底按摩师傅,用父子两人攒下的16万元炒股,亏了12万元。孟晓苏认为正是房价上涨抵销了“股市黑洞”和“储蓄负利率”带来的损失,成为居民家庭财产惟一的“避风港”。

  孟晓苏认为不应渲染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对银行的风险,相反住房抵押贷款是银行最好的资产,不良率仅为0.12%。他说,与有近1000亿元未能收回的购车贷款相比,住房抵押贷款应了一句老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刘志峰则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过去多年的需求不足转变为局部性、结构性需求增长过快。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得不到保障,推动房价上涨;房价的过快上涨,导致社会各方面对市场产生较高预期,使一些个人和机构投机、投资房地产,部分居民担心房价上涨提前入市,进一步加剧了房价过快上涨态势。而房地产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了房价短期内非正常上涨,企业和中介机构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误导市场预期;通过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虚假交易、发布不实价格信息、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人为造成市场紧张,恶意哄抬房价等。

  勿忘“沉默的大多数”

  对于这次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态度,一些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呈现微妙的一致。一些地方官员认为调控只是别人的事,与己无关,甚至流露出调控会影响发展的担心。相比之下,业内人士的说法要直接得多。无论是叱咤风云的业界“大鳄”,还是中小开发商,普遍对房地产存在“泡沫”讳莫如深,认为投资性购房是市场行为,不应受到指责和歧视;房地产企业追求单位土地面积的最大效益,建造利润相对丰厚的高档住房并无过错。他们发出“警告”:如果过度调控,房地产可能崩盘,出现与股市同样的悲剧。

  一些业内人士的意见并非没有一定道理,如提出应注意调控的力度,不要造成房价大幅度“跳水”,殃及众多普通投资者。但这只是“药性”缓急、“剂量”大小的问题,而不是该不该“服药”的问题。房价持续过快上涨,显示房地产市场确实在“患病”,讳疾忌医只会贻害无穷。这次宏观调控强调了两点:一是注重于运用经济手段,二是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作为各地政府应清醒的是,“立足于运用经济手段”并不等于政府无所作为;强调不搞“一刀切”,不是有“病”拒绝服“药”的借口。

  政府应摆正位置。在不少地方,探究房价飞涨的原因,能够看到政府、开发商“默契合作”的痕迹,房市成为双方合谋推出的一道“宰客”盛宴。一些城市以“经营城市”为名,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与开发商成为利益共同体,鼓励、默许开发商钻政策空子,违规操作,囤积土地,哄抬房价。各地在对房地产问题的“发言”中,开发商普遍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各种论坛、传媒充斥着他们的声音,一些地方政府也更乐于听取开发商的意见,相比之下,更广大的中低收入人群的声音要微弱得多,属于“沉默的大多数”。但维护普通居民的基本住房权益,保护他们不因房价飞涨利益受损,是政府的职责所系,各地政府必须更注重于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体现住房上的“穷人经济学”。

  房地产市场问题属于“综合征”。特别是投资性购房,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拉动了疲惫的内需,另一方面对房价过快上涨起到了诱导和刺激作用。把握住调控的“度”十分重要,调控的目的旨在稳定房价,而不是使其大幅“缩水”。由于社会因财富多寡形成不同的阶层,住房对相对较高收入者而言是投资对象,而对另一些人却是栖身之所,解决十几亿人的住房问题,与已经解决的吃饭问题同等重要。如何平衡社会分化后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是一门高超的技巧,从这一角度看,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而且是追求公平的“社会政策”,片面地理解只会导致执行上的偏差。

  “立足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立足于维护普通居民的基本住房权益,立足于以经济手段为主调控市场”,三“足”鼎立,是这次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真义。

  作者::梁思奇

  (来源:经济参考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