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评选 > 正文
 

海尔十五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4日 17:22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黄海川 北京报道

  中国企业终于普遍认识到国际化的必要性了。这种觉醒是恰逢其时,还是姗姗来迟?海尔CEO张瑞敏似乎不关心这个问题——海尔内部已经开始总结“国际化15年”的经验教训了,所以,他对记者“如果海尔现在才开始国际化,您会怎么做”的提问并没有正面回答。

  也许是因为海尔不想评说同行,但在记者看来,不管中国企业的觉醒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对海尔而言都是重要的环境转变:以前执意国际化的海尔大多情况下都是孤独者甚至是被孤立者,现在志同道合的人和企业越来越多,以后会更多。不过,张瑞敏似乎在暗示记者:环境对于海尔并不是最重要的。的确,海尔正是逆环境而行、一路蹒跚而来的。所以,海尔最可贵之处在于:朝着国际化这个方向,义无反顾地走了15年。而据测算,中国企业的平均年龄是7年。

  张瑞敏在总结海尔国际化经验的时候只用了很平实的语言:“海尔运用了三个走出去的战术:第一个就是产品走出去、第二个是品牌走出去、第三个是人才走出去。而支持这三个战术的战略基础是创新和创牌,这三个走出去的关键对海尔来讲就是品牌走出去和持续创新能力;同时三个走出去之间又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产品走出去是品牌走出去的基础,而人才走出去又是品牌走出去的一个保障。”但是,仅仅把其中的“持续创新能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和“15年”联系起来,就可以想见其间无数的艰辛、智慧与执着。

  15年只做一件事会是什么结果?“就像日本丰田公司的看板管理,虽然全世界都在学习,但是谁也没有真正学习到,为什么?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在丰田已经变成了它的企业文化,成为一种思想,如果学习者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学习,那只能学一时,难以持久有效。”张瑞敏说,所以,“一个企业要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就需要企业有创新文化和创新理念,这就犹如给这个企业种植下了创新的基因,可以生成创新的人才、创新的管理模式、创新的技术产品。”

  创新有没有成为海尔的基因?张瑞敏举了一个例子:海尔到现在累计申请的专利是54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这几年逐渐增加到618项,更重要的是海尔参与了86项国内技术标准的制定、修订,同时有两项标准已经进入国际标准提案。而“如果企业有一个被国际标准肯定的产品再到国外去,它的竞争力肯定非常大。”

  这应该是张瑞敏海尔国际化模式的精髓。但人们喜欢把战略问题转换成战术问题:海尔模式适合中国企业吗?联想、TCL的“欧美模式”好,还是海尔的“日韩模式”好?争论从来都是无休无止。张瑞敏不想评说别人,所以很多时候只能根据海尔的情况谈“我认为”,但观点难免与别人相左,因而总是被媒体说成“激辩”。问题是,张瑞敏需要“激辩”吗?每个企业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就如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你说欧美人好,他说日韩人好,但究竟怎样,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大多数是实践了才知道。而实际上张瑞敏绝大多数只是强调“适合海尔的模式”,他说,这种模式海尔走了15年,走了一步半。“一步半”来源于张瑞敏的海尔品牌“三步走”:第一步叫走出去,进到国外的主流国家、主流市场;第二步叫做走进去,进到国外的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第三步叫做走上去,也就是真正成为当地的一个主流品牌。海尔品牌“走出去”比较顺利,“但我们在‘走进去’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还好,15年之后的现在,当许多企业忙于张罗“国际化”、甚至还在讨论要不要“国际化”的时候,“国际化”已经变成了海尔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期待的是:若干年以后,它能否在众多国内企业总结“国际化”走出去的经验时,大谈在国际市场的“本土化”问题?

  访谈

  经济观察报: 在海尔入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同时,您本人登上《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年度排行榜”榜首。《财富》杂志认为海尔开始进入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您本人怎么看?您认为哪些指标可以说明海尔现在的状态?

  张瑞敏:《财富》杂志认为海尔进入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这其中肯定有他们的评价标准,但即便是这样,也只是同海尔的过去比,而不是放在世界范围去比。如果与国际强手比差距也显而易见。许多指标也说明了这一点(上升6个名次的事)对我们是最好的状态,但只能是刚刚挤进去,离驰名还差得很远。如在美国小冰箱市场份额占到约50%也是最好的时期,但在500升以上的大冰箱市场还需努力。

  经济观察报:海尔的国际化对海尔目前状态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张瑞敏:是观念。因为海尔目前国内市场还是大头,所以许多思维往往难以从国际化的全局去思考,这里最突出的和困扰我们的是用户需求,你怎么能准确把握美欧亚等不同国家用户的需求?这是我们面对和需要认真解决的。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看待“海尔国际化拖累了海尔”这个观点?

  张瑞敏:所有要走国际化道路的企业,都要下决心过“拖累”这一关。比如市场开发售前宣传的费用很大,参加国际上的展览会,海尔一年要参加26个,有的一次就要几百万美金。而且这些都不可能马上有回报,很可能血本无归。产品开发更是这样,很可能花巨资开发的产品,因为不对路成为库存。实际上只有过了“拖累”关,才能“凤凰涅槃”。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中国企业引进的技术消化得并不好,但是很多企业并不是不想消化,而是担心消化以后别人又出了更先进的技术,投入大、产出小。海尔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张瑞敏:引进技术只是敲门砖,真正要登堂入室的就是靠自己去消化再创造。这是惟一的出路。因为即便花钱,人家也不会源源不断地供你技术,况且供给你的肯定比他自己拥有的要落后。所以海尔的思路是“第一台引进,第二台国产,第三台出口,第四台境外生产”。

  经济观察报:回顾海尔多年以来的国际化路途,最困难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在国际化受到波折的时候,您有没有想到过放弃?根据海尔经验,您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难点是什么?

  张瑞敏:最困难的时候就是当完成阶段性目标,再向下一个目标冲刺的时候。比如出口的目标完成了,但出口更高附加值主流产品的目标就难了,完成了这个目标,当地建厂的目标又成了新问题。因此不是想不想放弃的问题,而是无法放弃,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坚定地走下去,不可能有退路。

  经济观察报:15年前开始国际化和现在开始国际化,企业自身条件、国内外环境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国际化开始得越早越好?如果海尔现在才开始国际化,您会怎么做?

  张瑞敏:我看不是早晚的问题,因为早晚都得走这条路,而是应度身定做、量力而行的问题,如何针对自身情况找到一条最适宜又最可能成功的道路。海尔如果现在才开始国际化,当然第一步是寻求一个突破口,但由于许多机遇都已失去,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就会比较困难。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