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化解中国产业发展的不确定风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4日 17:20 中国经营报 | ||||||||
杨利宏 短短两周之内,中国政府在这场空前的纺织品国际贸易争端中,完成了一次彻底的“防守反击”。 中国纺织企业完全明白,在这场博弈中,中国政府已极大限度地保护了他们的利益,
但理性的纺织企业并未对此“欢呼雀跃”。因为他们现在最为关心的不是出口关税,或者欧美特保设限新动作,而是从长期来看,应当如何化解这种因贸易争端引发政策连续变动,给纺织业带来的发展“不确定性”。 根据国信证券的最新研究,如果此次74种产品关税提高,对于平均利润率不到3%的纺织业来说,关税上调新增的成本幅度将为3.2%,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全行业亏损”。显然,这样的局面谁都不愿看到,因为单从就业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纺织产业的直接就业人数接近2000万,而间接影响到的就业人口已经过亿。 在比较有影响的“加征出口税”支持者中,著名经济学家刘遵义和斯蒂格利茨最有代表性。他们曾在英国《金融时报》联合撰文,提出“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征收出口税的替代手段代替汇率改革”,称“征收出口税不仅不会给中国居民和机构持有的美元资产带来损失,还可以给中国政府带来相当可观的财政收入。征收5%的出口税相当于使人民币汇率上浮约15%至25%,相当于每年新增财政收入300亿至420亿美元。”但这样设计良好的征税政策,不仅将直接降低纺织业利润以至于造成“全行业亏损”,更会给纺织企业带来相当黯淡的经济预期。 理性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总是建立在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之上,由此也带动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正因为如此,尽管美国多年来难以摆脱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局面,但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对于未来大多有良好预期,因此国民低储蓄率、高举债消费可以支撑美国连续十几年的经济增长奇迹。 一些试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拉美国家,也正是因为缺乏政策的连续一致性,才使得国外资本望而却步,国内也因此形成了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寻租”市场。今天中国纺织产业遇到的困境之一,就是如何调整长期投资行为而不是“短期出货”,并以此来规避产业政策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其实,这场 “特保”风暴的始作俑者,正是势力强大的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ATMI、美国制造贸易行动联盟AMTAC以及美国纤维制造商协会AFMA等民间组织,他们多次坚持向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提起申述,才使得美国对中国纺织设限成为事实。但相比欧美成熟运作的行业协会,我国有关部门的相关职能远未发挥。作为政府功能的延伸,行业协会、商会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如何真正建立起可以指导整个行业的贸易“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才是消除“不确定性风险”、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惟一可行之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