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益 广发自上海
早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前,去年11月份,上海市经委出台了《上海商业发展行动方案》,该方案把规范发展社区商业确定为上海商业未来发展的“六大空间”之一。
上海市经委秘书长朱成钢说,上海社区商业发展起步较早,现在也在落实商务部的这
个意见,但事实上已经比商务部定的这个标准高很多了。
朱成钢说,上海社区商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网点配置阶段;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前后,是业态配置阶段;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着重在标准化建设和消费安全方面下工夫了。
上海市经委在去年底出台了《上海商业发展行动方案》,其中就着重提到了推进社区商业的发展。下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推进标准化菜场的建设和生鲜超市的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将用财政补贴的形式推进这两项建设的进行。
1000亿元蛋糕诱人
朱成钢说,目前上海社区商业的销售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占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以上。
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进入这一市场。
近年来,以社区为依托的大型商业设施比较引人注目的有百联南方购物中心、百联西郊购物中心等大型社区购物中心,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百联集团投资5.6亿人民币的百联西郊购物中心于去年12月2日开业。该社区购物中心坐落于长宁区新泾镇,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0.9平方米,经营面积为6.05万平方米。其业态组合充分体现了社区购物中心的特色。目前有包括友谊百货、世纪联华、HOLA特力屋、迪卡侬、永乐家电在内的共116家商家入驻,其中大型生活超市1家、百货公司1家、专业卖场4家、主题餐饮29家、专卖店62家、娱乐健身5家、社区服务14家。
联华超市(0980.HK)总经办负责人孙明说,联华超市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一直都是以社区商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现在,联华超市又开始为升级与转型作准备,社区服务中心与生鲜食品超市将是其重要的转型方向。
而农工商、华联超市等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都从社区商业中尝到了甜头。而家乐福、星巴克等外资品牌也纷纷进驻了联洋社区等新社区,争抢社区商业的甜头。
社区商业布局专业细分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斋经常参与沪上各个社区商业规划的制定工作,联洋国际社区的商业的规划图纸他至今保留在办公室里。
上海浦东新区总规划建筑面积290万多平方米的联洋新社区,为大型社区的商业开发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一级开发商上海联洋集团同样将土地卖给多个开发商,但在联洋还是农用荒地的时候,就进行了社区的前期规划,制定了《引导性规划》,并成立了联洋社区企业联合会,使土地开发商和房产商不再各自孤立。
齐晓斋认为,上海社区商业发展在全国是相对领先的,这主要跟购买力的强弱、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住房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上海最近十几年来社区商业发展都比较快,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和投资主体均将社区商业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上海城市改造速度快,新社区不断形成,社区商业的科学布局有内在的冲动和需求。“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这是十年前在上海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因为商业布局以及交通因素的缘故。开发商为了提升自己的楼盘价格,合理地开发和布局社区商业成了必修课。
商铺的投资者和经营者都觉察到了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已经饱满,过度开设网点呈现效益递减趋势,而一些新兴社区的商业则是一片空白,里面的商机诱人。
齐晓斋说,居民消费需求的结构在变化,作息时间在变化,进入社区的超市和便利店趁势取代了以前的粮油店、杂货店等等。以前需要十几家店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现在有了超市可以一站式购齐。同时最近3年来大量的24小时便利店出现在社区商业中。
他认为,上海的社区商业已经进入了专业化细分的阶段了。不同社区根据自身特征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如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等老社区配备的是大众化的商业网点,而联洋社区、碧云小区等高档新社区由于房价高,商业网点的配备走的便是精品化的道路。
背景资料
国际社区商业发展概况
社区商业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60年代,英国、日本、法国等西方国家也由于居民的郊区化而出现社区商业,到70年代,新加坡的社区商业也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
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国外社区购物中心的零售商们联合扩大经营的范围,不仅增强对人们“一站式”购物的满足能力,还向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和休闲娱乐项目,因此社区购物中心在国外城市整体商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美国为例,2000年全国社区购物中心零售额为4494亿美元,高于近邻型购物中心(3205亿美元)和区域购物中心(1429亿美元),约占美国商业总零售额的4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