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田书华
中国钢铁业的重组大潮不可阻止地到来了。自1996年钢产量首次超过一亿吨大关,并跃居世界第一位以后,中国钢产量已经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位。遗憾的是,在全球前十大钢铁公司中,中国钢铁公司仅有上海宝钢一家,并且其排名排至第六位。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中国是世界钢铁大国,但还不是钢铁强国。主要表现在钢铁产业集中度还比较低,并由此导致了中国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和质量较低、资源消耗较高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与上下游的谈判能力较弱。
钢铁业的重组无疑是走出这一困境的必由之路。一百年来,全球钢铁工业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重组,前三次的钢铁业重组分别确立了美国、日本、欧洲的钢铁强势地位。目前,第四次大重组正在进行之中,我们必须跻身到这一洪流中去。
从国际和国内钢铁业的重组经验来看,钢铁业重组有五种模式可供选择,分别是:区域性市场整合、专业化与向纵深服务转型、战略联盟模式、渗透到上下游的产业链重组、重新分工与全球网络化。
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区域性市场整合模式和渗透到上下游的产业链重组模式值得我们选择。
所谓区域性市场整合是通过区域市场中各主要钢厂的整合并购,借以提高钢铁业生产集中度,压缩低效落后产能,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国际上采取这一模式的代表企业是欧洲的阿塞勒集团、美国的美国钢铁公司和日本的JFE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的联合重组走的也是这一条路。2004年以来,武钢收购鄂钢的事件也基本是按照这模式在演进。这一模式对钢厂林立的“冶金大省”辽宁省以及地处东南的广东省均有借鉴意义。
专业化与向纵深服务转型模式主要适合于已经拥有特定市场的中小型钢铁企业。这种模式要求重组的钢铁企业双方实力、规模相近,产品部分有交叉、更多的是互补,企业不在同一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但这种跨地操作无疑难度较大。
此外是战略联盟模式。2001年3月,中国钢铁三大巨头宝钢、首钢、武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出一条行业整合新思路。从本质上讲,这三家企业的结盟是浅层次的、初级的联合,其不同于国外钢铁企业采取互相参股并组建成一个新的更大钢铁企业的联盟模式。比如欧洲的三家钢铁公司正在进行的联合,那真正是一种资产的联合。这一模式对西部各钢铁企业的重组有参照意义。
再者是渗透到上下游的产业链重组模式。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实现原材料—生产—销售的一条龙是钢铁业发展的趋势。日本钢铁企业在这点上做得就比较好。印度米塔尔集团的一大优势也就在于其拥有的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内钢铁企业中,宝钢和武钢等企业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不过,整体上来说,国内钢铁业在这方面做得仍不够。
由于我国现有的钢铁企业多数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重组基本是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之间资产的划拨调整,并不是严格市场意义上的重组,因此协议转让股份和国有企业之间无偿划拨会成为主要操作方式。当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换股、增发新股等方式筹集重组资金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中国钢铁业的重组势在必行,但是中国的钢铁业在重组过程中可能要遇到不少难点,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管辖关系、税收问题复杂,另一方面是人员安排复杂的问题。无疑,要进行真正的资产重组,理顺产权关系、改革税收体制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