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钢铁联盟难产 日本企业对技术转让非常敏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 14:29 《全球财经观察》 | ||||||||
中日钢铁联盟的提议有充分的必要性,但要先解决两国间的政治壁垒 5月18日,吴仪在名古屋就新时期中日经贸合作发表演讲。演讲中提出了建立中日钢铁产业联盟的设想。 中日乃至东亚的钢铁产业联盟的设想,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在多次尝试之后,中
尝试的历史 浦项制铁株式会社CEO李龟泽在2003年首先提出了这个设想,其目的显然与他们的中国攻略有关——他们希望在中国的钢铁业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国钢协市场调研部主任董志洪告诉《全球财经观察》:“我们以条件不成熟为由拒绝了浦项的倡议。” 中国大陆拒绝的联盟倡议还不止这一次。 台湾地区中钢公司前董事长郭炎土曾有一个计划。早在2001年,中钢提出了东亚钢铁战略联盟的概念。这个联盟的成员锁定日本新日铁、NKK等五大高炉钢厂,以及韩国的浦项,中国大陆的宝钢和武钢,再加上中钢共9家。其目的要求推动联合采购煤炭和铁矿石等大宗原料;互通半成品钢坯供应;共同集资成立研发基金,并购淘汰过剩产能,建立钢材产量及价格预警系统等。 中钢的计划如此气象宏大,如果真能成立,将是一个类似OPEC及欧洲煤钢联盟的组织,东亚的钢厂将有能力维护价格。实际上,近期在钢价回落背景下,宝钢与新日铁一起维持高价位,就有互相支撑的作用。 2004年,中钢计划终于看到了落实的迹象,中钢与日本住友金属合资300亿日元成立东亚联合钢铁公司。其中住友金属工业公司持股62%,中钢持股33%,住友公司持股5%。 “当时日本钢铁不景气,住友金属的一些工厂将要倒闭。”台湾中钢公司公共事务处处长叶竹修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说,“我们提供资金救活他们,他们给我们提供板坯。” 到目前为止,合作仍仅限于中钢和住友,宝钢、武钢和浦项却没有踪影。叶竹修表示:“宝钢、武钢都是国有企业,最终取决于政府是否有意促成。” “日本与台湾钢厂间互供板坯及技术久已有之并且十分平常,也就是说,东亚联合钢铁公司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宝钢研究院情报中心研究员李国团说。 “这个设想也许会很困难” 建立东亚钢铁联盟的必要性是很确凿的——东亚是今后全球钢铁业的中心地带,而东亚各钢厂正面临上下游产业整合后的夹击。上游煤铁原料供应商已形成数家垄断集团,而下游用钢行业也趋于集中。上游原料供应商与下游用户对钢厂施加了愈加有力的影响,议价能力相应高涨,钢厂的利润空间逐渐压缩。 “和为贵。”叶竹修说,“钢厂之间除了竞争,还需要在面对上下游夹击的时候协调一致的立场。”但是,政治因素却是绕不过的坎。在欧洲,以法德为基础建立欧洲煤钢联盟,进一步建立经济共同体,进而建立欧盟的进程固然值得称道,但在东亚,在政治矛盾没有化解之前,一体化的努力缺乏现实基础。 “两国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上海钢联电子商务公司市场总监陈卫斌说。不能不注意到在整个澳大利亚矿区里,到处可看到新日铁、三井、住友、伊藤忠这些熟悉的名字,到处都有日本人在开采。他们乐于见到铁矿石涨价,并同澳大利亚人和巴西人一起收获暴增的利润。同时日元对美元的浮动汇率也使他们能轻易化解成本上升的压力。 “明后两年铁矿石价格将回落,两国将失去合作的必要。”海通证券分析师雍志强说。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对技术转让非常敏感。当武钢试图从日本引进设备增添一条无取向硅钢片生产线的时候,日本人感到了威胁并予以拒绝。 “这个设想也许会很困难。”钢之家信息科技公司总经理吴文章说,“国内的产业整合尚且困难重重,遑论中日整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