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外资啤酒三次中国攻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 02:17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韦三水 边长勇 发自北京上海 第一次攻略:盲目抢滩 外资啤酒企业在中国市场展开的第一次攻略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那些外资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如巴斯集团与吉林金士百合资经营吉林巴斯金七百啤酒有限公司、中策
这个时期的外资基本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盲目乐观,认为中国啤酒市场很大就一定有利可图,但没能真正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结构和背景,急于求成,导致整个战略失误;二是本土化意识缺失;三是看重资本优势而没有在品牌、渠道、整合等方面做到位。同时,这个时期的外资还带有金融资本的影子,最典型的就是中策集团。 第二次攻略:潜伏幕后 部分外资企业撤出中国市场后,百威、三得利等啤酒企业选择了“潜伏”。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这段时间内,“潜伏”着的外资啤酒企业大彻大悟,开始新的策略,开始了第二次攻略:从前台退出,藏身幕后,参股国内的本土啤酒企业,并同时选择合适时机、尝试性地采取控股方式独立布点,不过大多仍以参股为主,如SAB—Miller和华润啤酒、AB和青岛啤酒、英博和珠江啤酒、纽卡斯尔和重庆啤酒等等。外资给予本土企业技术、营销,甚至是真金白银,支持啤酒业内战。 而这个时期体现出的另一种鲜明特点是:日本的啤酒企业很独立,并在区域市场战略方面有清晰定位,以营销见长。而一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外资品牌却开始暗淡,如生力、喜力和蓝带啤酒等。 第三次攻略:全盘控股 目前外资啤酒企业展开的攻略应该是第三次浪潮,而竞争的层次也上升为第三级竞争,即包括资本、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在内的系统式的竞争,这种竞争与第一次浪潮相比,明显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在全球排名前列的啤酒巨头几乎都与国内排名前列的啤酒巨头有着实际的资本合作关系;二是外资啤酒巨头开始由幕后走到台前,并有详细的争霸策略和本土化策略,它们或者做全国性霸主,如AB,或者做区域性霸主,如三得利;三是不仅争夺高档啤酒市场,而且有一种上下通吃的趋势,即高中低三档全盘皆吃,而支持这点的是它们的资本和品牌优势,同时,最大化地利用中国的本土啤酒巨头企业的实力,如AB和英博。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啤酒业竞争彻底走向了全球化竞争,而随着中国啤酒市场的不断发展,啤酒业全球化竞争的焦点也无疑集中在中国这个啤酒产销量都位列世界第一的市场上。 但对于外资啤酒企业来说,争霸也并非易事。正如华润雪花啤酒公司董事总经理王群对本报记者所评价的那样,“我们不能说纯外资公司和外国人管理的公司永远弄不懂中国的事情,但他们往往需要一定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