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中国被认为是最大的赢家。从今年的纺织品出口情况看,虽然总体增幅低于上年同期,但对部分市场却出现激增。美欧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我国纺织业面临严峻挑战。
遭遇“特保”狙击
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总体增长只有19%,但部分纺织服装品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出现“井喷”。
纺织品出口量增价跌,引起欧美等国的敏感反应。5月13日,美国决定对来自我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采取“特保”限制,规定这三类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今年最多只能增长7.5%。5月18日,美国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的设限品种增加到7个。4月25日,欧盟决定对中国9类纺织品进行特别限制调查,5月23日起,就是否对进口T恤和麻纱启动“紧急特保”程序,与我国进行正式磋商。
此外,土耳其、巴西、埃及、加拿大等国也已经或着手准备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采取“特保”措施。
贸易摩擦为何愈演愈烈
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2005年1月1日起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进入纺织品一体化时代。但是,美欧等主要纺织品进口方采取不合理安排和过度保护措施,将70%到90%的敏感紧俏产品配额留到一体化的最后时刻才取消,扭曲了全球纺织品的供求关系。
前4个月我对美欧纺织品出口的激增,是受原配额产品的强劲拉动,是扭曲贸易向自由贸易回归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种增长是短期的。相比之下,非配额产品出口增长平缓,增幅低于对美欧市场的纺织品整体增幅。
另外,在配额时代,国内一些纺织品常常通过转口等途径间接出口到美欧。配额取消后,原来的转口产品出口运抵美欧,海关统计中对美欧出口统计自然相应增加。
有一组有趣的数据:我国纺织品出口中的1/3以上来自外资企业,今年取消配额产品出口增量的70%也是外企完成的,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多是贴牌、定牌生产,中方只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
可见,我国与美欧等国的纺织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庞大的纺织品贸易逆差中,最大的获益者是国外的进口商和零售商以及背后的消费者。美国服装零售商也再三表明,限制中国货进口并不能保护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工业,只能让美国此类产品生产不断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
根本出路在于结构升级
美欧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国内纺织业不得不反思,后配额时代纺织品是不是继续追着数量和价格跑,一味将经济发展的希望放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
作为全球第三贸易大国,我国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纺织品问题。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始终立足于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政府不鼓励企业通过简单的出口数量增长来挤占别国市场,而是希望通过结构升级,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保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多赢。
6月1日起,我国还将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这项措施使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承受成本增加的压力,但对另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提供更好的机会,从而使纺织业有望告别靠低价抢占市场的恶性循环。
国内行业和企业也应该彻底反思。在企业资质标准、最低正常价格、主动数量调控等方面加强自律,及时发布各类纺织服装产品的预警信息。目前纺织出口企业中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约2500家,仅占企业总数的7%左右,如果严格按照这一标准,仅有少数企业可以出口。要拼品牌和技术,不争数量和价格,否则,只能是自断生路。
作者::张毅 雷敏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