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各地政府被指纵容房价高涨 房价3年疯长300%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6日 12:05 人民网

  关注焦点

  2003至2004年的上海,房产资本“爆炸式增值”———短短一年间,一套54万元的房子就能上蹿到86万元,利润率高达60%。与此同时,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房价也纷纷持续上涨。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房价涨幅达14.4%,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房价同比再升12.5个百分点,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有34个城市房价还在上涨。

  面对“狂飙”的房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近日指出,这不是某个原因、某个力量单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多重因素、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影响、纠合,共同推动了房价上涨。铲除这些非正常因素,降温楼市才能“薪尽火灭”。

  房价3年疯长300%

  专家观点:“高地价导致高房价”讲不通

  在上海市瑞金南路地段,记者选取这一板块上的“申江名园”:2001年10月,一期开盘均价约6000元/平方米;此后房价一路爬升,到今年3月,其房价已涨至24000元/平方米。如此“高成长性”恰是上海房价的一个缩影。

  与上海比,京城房价看上去比上海低,但若按上海小区、楼盘相对较高的建设质量和较低的物业管理费来折算,北京的真实房价会比现在高出一大截。

  在楼市“新政策”面前,一些部门抬出北京有全国最大的公务员群体、最大的涉外机构、最多白领等“六最”为其辩白,上海业界也流传着海外购买力的强力支撑等“9大理由”为后市看涨提供支撑。

  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指出,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的确增强了人们的购买力,购房需求越来越多地释放出来,但无论强调怎样的理由,谁也不能否认,楼价的疯长已远远超出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与“理性”相距又何止千里!

  地价、建安、融资诸成本的增加确会导致房价上涨,但绝非主要因素。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朱林兴教授指出,现在销售的商品房基本都是两三年前或在更早的时候,开发商以“协议转让”方式获得的土地,地价并不高,开发成本一般只占房价的30%左右。所谓“高地价导致高房价”的成本上涨说法,显然不能解释房价高的原因。

  价格联盟拉高房价

  专家观点:房地产公司靠垄断地位,取得了大大高于生产价格的超额垄断利润

  那么,又是哪些非正常因素抬高了房价?楼评人士蔡为民指出,2000年以前,房地产市场遵循的是成本定价,商品房售价基本上是成本加合理利润;2001年至2003年楼市选择的是市场定价,房价基本由供求关系决定;而2004年以来,楼市进入由开发商决定市场、自由定价状态。伴随着住房需求不断释放,楼市开始成长、繁荣,而各地的大房地产企业也开始在利益极大化的共同追求中默契配合,渐渐结成价格联盟。

  朱林兴教授指出,一些开发商之间、开发商与销售商之间、销售商与中介之间,合谋制造虚假信息,相互联手抬价,逐层加码,利益共享。另一方面,价格同盟在所谓的“定价策略”方面也有体现:几乎所有新楼盘开盘,都会以周边已售或待售房价作为定价参照,相互竞价。

  “你每平方米涨500元,我就涨800元,以价格高低来显示自己楼盘品质的优越。”朱林兴说,“房地产公司正是依靠这种价格同盟形成的垄断地位,取得了大大高于生产价格的超额垄断利润。”

  地方政府放纵房价

  专家观点:房价越高,对地方政府而言,意味着财政收入增加、GDP增大

  为何能轻而易举地形成价格联盟?房价为何只升不降?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做法,事实上对房地产市场起到了“托市”之效。在1999年以前,为拉动内需,各地都出台了鼓励购房的措施,譬如实行买房退税、贷款优惠等。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纵容了房价节节高涨。

  其一,拔苗助长,急于将房地产培育成支柱产业。不少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中,都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朱林兴说:“房价越高、高档房越多,对地方政府而言,意味着财政收入增加、GDP增大。”为此,一些地方政府一方面加大征地、供地力度,扩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则通过开发规划、产品结构、预售审批等环节,默许、支持商品房高档化,导致结构失衡。

  其二,不对商品房进行成本、利润核算,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商品房,其定价完全放开,基本是开发商报多少是多少。

  其三,对外地人买房不作限制,纵容炒房。

  信息垄断抢占话语权

  观察人士观点:一些专家、学者受“邀请”宣传房价看涨理由,事实上是“房托”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在或明或暗的“赞助”“邀请”下,频频出现在各种论坛、媒体上,只说一些利益集团需要他们说的话,宣传房价看涨的种种理由。

  近年来,在房地产市场上,一个庞大的房地产利益集团正在形成。开发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专家学者”、房地产研究机构以及部分媒体联手,占据行业话语制高点,并形成一个行业性的“话语链”———当央行规范房地产业资金运作的121号文件一出台,他们就开始“研讨”、抛出“高地价导致高房价”;当央行提示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严格审贷时,他们说:“融资成本增加,房价将会增长”;当有人警告房价虚高应该降温时,他们大加反驳说:“中国房地产绝无泡沫,至少也可以繁荣20年”;当“新国八条”出台时,他们甩出“不能搞行政一刀切,还是要重市场调节”……总之是只唱房价看涨“同一首歌”。

  “就像当年和庄家沆瀣一气的股市‘黑嘴’一样,这些人事实上是当起了‘房托’,”资深房地产观察人士顾海波直言,相形之下,楼市“黑嘴”们更有市场,对舆论的导向作用更大。(陈芳 徐寿松)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房价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