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版权贸易严重失衡 图书缺乏国际竞争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 19:52 新华网 | ||||||||
新华网天津5月25日电 (记者 王墨盈、张妍妍) 版权贸易作为我国出版业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一直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引进和输出比例连续十余年徘徊在10比1的水平上。国内图书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版权输出能力有待加强。在第十五届全国书市上,中国图书如何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成为业界专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根据国家版权局统计数据, 2003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总数量为13327种,比上年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我国出版图书品种越来越多,但可供出口的品种却越来越少。海外读者对中国哲学、历史、文化、文学,尤其是学术性、研究性较高的古籍图书需求量较大,但近两年来整理出版的古籍图书品种不多,加上再版率高,选题撞车,使海外同业可订书减少。从实际输出的版权种类来看,古籍、绘画书法、中医药类版权占绝大部分,自然科技、人文社科类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输出的国家也主要局限在东南亚一带华文圈内。 中国图书为何难以打入世界主流市场?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任王竞博士说:“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诸如语言、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出版体例等一系列不同,制约了中国图书的版权输出。”他说,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对介绍中医、气功等传统保健类图书非常感兴趣。但事实是,大多数在德国市场上畅销的此类图书却是德国人写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德国人(包括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受众)将此类书籍归为专业类图书。按他们的习惯,专业图书应具备有据可查的背景资料和较严格的逻辑推理,否则就没有可信度。而我国出版的这类图书则多写得相对比较模糊,缺乏相应的解释和严谨性,就只能被国外出版商拒之门外了。 “文学类出版物虽然不存在这方面问题。”王竞说,“然而这类图书的版权输出也非常不理想。虽然许多国外出版商迫切希望引进中国当代文学书籍,但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力没有信心,而中国又缺乏图书推介意识及相关权威的机制机构,使一些高水平的文学图书无法超出国门。” 国际书展是国际图书贸易的一大平台。据书展业专家介绍,近些年来,中国出版界也多次以较大阵容参加国际书展,但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难得的机会开展对外版权贸易交流。比如,在极具国际声望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中国展位上图书很多,但因前期准备不足,问询者寥寥无几,成交数少得可怜。 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助理梁建瑞认为,我国的图书出口未按国际惯例开展分国别、分区域授权营销,都是通过多渠道无规则销售,这是进不了海外主流市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从文化角度来说,输出版权就是输出文化,扶持版权输出因此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政策,如德国和法国都有多家基金会资助翻译出版事业,以促进版权输出。 梁建瑞说:“我们国家在指导思想上非常重视版权输出问题,但具体措施还有些不够到位。”他认为,我国也应大力扶持出版社进行版权输出,要制定出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让出版单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