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中国纺织品遭遇特保调查 > 正文
 

深陷欧美特保风暴 中国纺织企业今后何去何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 15:05 中国经营报

  作者 杨利宏 赵刚

  中国与欧美纺织品贸易争端近期日渐白热化。虽然美国的最终目的是逼迫人民币升值,但中国纺织品行业显然受到了最直接的影响。

  行业“自律”难解困局

  台商陈子荣如今正面临两难抉择:投产还是观望?

  一个月前投资几百万美元购买的纺织新设备已经安装到位,招聘的员工也已经培训到岗,但对于原定5月底的正式投产他却犹豫不决。5月15日,陈子荣收到了浙江纺织行业协会发来的传真,被告知其公司主要输往美国的针织衬衫已经被列入美国“特保”名单,该产品的出口市场被限定全年增幅不得超过7.5%,而今年第一季度公司产品对美出口增幅就已经超过30%。

  “这样的‘特保’措施就相当于下半年只能生产第一季度的产量。我们天天都从协会那里打听最新消息,但看来前景不乐观。”陈先生说,“新年的时候纺织品配额被取消了,我们本来认为欧美的纺织市场从此更广阔,出口前景更好,今天看来正好相反。”

  这家位于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的台资企业兴建于两年之前,总投资额近800万美元,厂区占地500亩。在“纺织之乡”绍兴,这样的企业只能算是中小规模。

  据统计,绍兴县各类这样的纺织企业已达2000多家,无梭织机2.5万余台,年产各类纺织面料21亿米,印染加工量达40亿米,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化纤品出口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轻纺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现在每次协会开会,主题差不多都是谈如何协调出口,如何作到行业规范,加强‘自律’,我们也希望能够由行业组织来统一和协调。在新年的第一个月,由于国家从量开征每件两角钱的出口税,工厂就为此多缴了几十万元税收。纺织生产企业的竞争本来就很激烈,近几年利润仅仅维持在2%左右。如果‘自律’过分严格,这个行业恐怕就不能再做了。”

  今年配额制度取消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直采取征收出口税、推行出口许可证制度以及酝酿“最低正常限价”等“自律”措施,但并未取得欧美国家的贸易“谅解”。“仅仅依靠第一季度数据的错误分析,欧美就给中国纺织强加‘市场扰乱’,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

  逼迫人民币升值?

  就此次美国提前启动“特保”,不少专家分析说,其意在逼迫人民币升值。

  5月17日,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就汇率市场发展问题向美国国会提交了半年度报告,称“如果中国固守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则美国可能采取报复措施”。此前,美国参议院甚至通过了一项“舒默#zhPoint#格雷厄姆修正案”,即如果中国不同意让人民币升值,就对所有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商品一律加征27.5%的关税。

  “美国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把国内贸易和财政‘双赤字’的矛盾转移到中国的汇率政策,甚至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从而把中国的汇率政策政治化,逼迫人民币升值。”上海社科院金融所周宇研究员如是分析。

  “其实, ‘9#zhPoint#11事件’之后美国实行的‘弱势美元’政策才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源。”复旦大学孙立坚教授则认为,这一问题再一次凸现了中国汇率制度的“两难”困境。“中国当前对外经济的高依存度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使得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中的不确定性变得格外突出。比如,制度改革带来的人民币的汇率风险有可能会抑制加工贸易型的直接投资在中国进一步的发展。而出口产品也会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孙教授认为,这些贸易和投资上出现的问题很快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状况,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从而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偿债能力,并且可能使金融体系变得脆弱,最终引起经济萧条。

  (本报记者姜蓉对本文亦有贡献)

  “入市”之困

  “大门看似敞开了,实际上门槛更高了。”

  加入世贸组织三年半后,“中国制造”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际贸易摩擦中,有人把这场贸易争端归咎于当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时签下的部分歧视性条款,其实根源还是中国出于“利益交换”而承认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

  在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最后阶段,美国首先提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当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一拖十数年悬而未决,主要的谈判对手美国等国始终坚持在一般保障条款、特殊保障条款和反倾销条款等三方面寸步不让。从大局考虑权衡利弊,中国采取了“先付点代价,多争取时间促进发展”的策略,做出了“战术性的妥协”。

  出于交换,主要的谈判国家也承诺中国在汽车、金融、电信等许多领域做的相关保留,实质上赋予了中国对幼稚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建设产业的“特别保护权”。作为一种“利益交换”,中国同意其他成员方可以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15年内,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由此确立。这一歧视性条款的签署,如今成为引起欧美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依据。

  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企业遭遇的“反倾销”案无一例外地被裁定“参照第三国”的相关行业做出终裁判断。在去年沸沸扬扬的“美国企业诉中国企业彩电倾销”一案中,美国贸易仲裁机构选择的替代国是印度,而印度的平均原材料价格是中国的6倍。这直接导致中国彩电的生产成本被高估。而之前“欧盟诉中国彩电倾销”案,选择的参照第三国是新加坡,最终裁定中国彩电企业倾销,几乎把所有的中国彩电生产企业逐出了欧洲市场,导致中国彩电在欧盟成员国市场之外徘徊长达15年。

  如今中国显然加快了“入市”步伐,不少国家正式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主要的世界贸易实体美国、欧盟和日本却把中国的“入市”看作“限制中国制造的最后一枚重磅武器”。国家整体“入市”其路漫漫,有人建议“行业入市”分头突破,但在旧体制的束缚下,中国行业协会和各种商会的弱势地位却很难领导整个行业率先“入市”。

  从“入世”到“入市”,这是一段并不比世贸谈判轻松多少的坎坷之旅。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特保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