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中国棉花减产美国棉花商探路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 04:00 第一财经日报

  美国一方面希望向中国制造业多出口棉花,另一方面却千方百计限制中国棉纺织产品的进口

  本报记者 张红芳 发自上海

  “中国是棉产品生产大国,但国内的消费量仅仅是产量的30%;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
出口国,而国内的棉产品消费量是生产量的四倍以上。”近日来华访问的美国国际棉花协会的执行董事AllenTerhaar告诉记者。

  他指出中美的棉花交易有两个层面:中国需要进口来自美国的棉花,而中国的棉纺织品需要美国的消费市场。然而从配额取消后的前4个月数据对比来看,中国的棉花需求刺激了对美棉的进口,中国对美国的棉产品成衣出口市场却逐渐在缩小。

  中国棉花需求拉动美棉出口

  来自美国纽约中国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的数据显示,随着2005年中国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中国的棉花需求已呈现爆炸性的增长。

  的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05年3月,中国进口棉花约27万吨,远远高于上年同期进口的4万吨。历年来,在中国的棉花进口中,有将近60%的数量来自美国。

  “去年,中国的棉花进口达到了200万吨,其中一半为美棉。”美国棉花协会联合其国内咨询部门作出的一份预测显示,2005年,中国的棉花进口需求将达到350万吨。

  中国国内的棉花产量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缺口刺激了进口需求。

  2005年4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预测,预计2005年新棉收购价格将明显高于上年水平。预测称,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对当前国内外棉花供求形势及价格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今年我国棉花产需缺口将继续扩大。

  “这份预测其实表达了我们对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进而造成棉花减产的担心。”参与讨论制定这份预测的中国棉花协会副秘书长王建红表示,“在最适合种植棉花的4月公布这份预测的另一个原因,是想鼓励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

  这种缺口给了美棉机会。

  美国纽约中国咨询公司的分析师们表示,中国国内的棉花产量正在缩减,库存正在减少。中国纺织企业除了从国外进口棉花(主要是从美国进口)之外,别无其他选择。

  “中美的棉花贸易此时进展是恰逢其时。”美国棉花协会主席Gary表示了其此行中国的目的。这次,美国棉花协会带来了CottonUSA的认证体系的一系列宣传活动。

  CottonUSA的意义是在全球迅速推广美国棉花,并计划在未来的十年中,在日本、韩国、菲律宾、中国和泰国迅速提高美国棉花在纺织品中的使用率。

  “我们无法控制需求,但可以引导需求。”Allen委婉地表示了使用美棉将大大提高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消费接受度。

  而中国较大的纺织品企业雅戈尔公司负责人也坦言,如果使用美棉能在美国市场加强其产品的竞争力,那么肯定会尊重客户的要求。

  在急欲争夺国外市场的中国纺织品企业中,美国棉花拥有其独到的优势。CottonUSA正在寻找更多的中国合作伙伴,按他们的说法是,帮助中国制造商在美国进行推广和宣传,提升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中国棉成衣出口量缩减

  当美国棉花如愿以较快增长速度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的棉成衣产品却被限制了。

  若如Allen所言,美国棉产品的消费量是其生产量的四倍,那么美国的棉产品将主要依赖进口,主要进口国是中国;而中国的棉产品是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遭遇了美国的贸易限制。

  4月底,来自美国消息,美国政府决定对进口中国纺织品激增进行调查,这三种纺织品是: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和棉制及化纤内衣等。美方当时的理由时,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第一季度这三类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激增,扰乱了美国当地市场。

  “我不认为中国棉产品扰乱了美国市场。”Allen表示,“但是我支持美国政府的限制行为,这是按照保障条例来执行的。”

  中国政府强烈抨击了美国的肆意设限行为,因为在其列出的这三类棉产品数量激增的数据中,有两个仅仅是统计的初步数据,而且美国的设限行为并不符合程序。“这是一种美国自身所作出的对其市场的扰乱。”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认为。

  中国的纺织品企业不敢接单,“棉产品是对方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品种,这都遭遇限制,那其他产品被限制的可能性也加大了。”来自爵磊进出口公司的负责人李先生坦言,公司目前接单比较谨慎,只接小额订单。

  美国棉花协会则认为:“其实美国限制这三类产品出口仍会保持一定的数量,只要在7.5%的增长幅度内,中国纺织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以加强出口美国市场的竞争力。”而CottonUSA正是加强竞争力的砝码。

  在美国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声中,美国纺织品公司正伺机在中国建造自己的工厂,以低成本的方式来消化其产品需求,他们寻找的是中国的工人,占用的是中国的配套设施。

  “当中国纺织业失去了原料优势、人力成本优势、配套设备优势之后,那么只能从头再捡起塑造品牌的重任。”业内人士感言在纺织品新的利益格局的重建中,中国纺织品遭遇的不仅仅是机会,更是利益孤立。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