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特保调查:中国纺织业逆境冲动形势严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 08:3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陈楫宝 编者按: 1840年前后,英国商人畅想着与清王朝的贸易:如果每个清朝人衣服的下摆增加一英寸,那整个英国纺织业就会长盛不衰了。而事实上,到1930、1940年代,中国大部分城市已 而今天,欧美国家却在为来自中国的大量纺织品而担忧,因为这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贸易背后真正相关的事情是就业的问题。而这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完成全球性的转移只花了不到半个世纪! “中国只有卖出八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A380。”5月3日,身在巴黎的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算了这样一笔帐。过低的利润是中国纺织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寻求新生的时机。 “特保”风暴与双刃剑 欧盟步美国后尘使中国纺织品出口形势再次严峻。 4月28日,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进口的九类纺织品是否给欧盟市场带来冲击展开为期60天的全面调查。 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对外公开称如果调查发现中国纺织品确实破坏了欧盟市场的正常秩序,欧盟即可以启动临时特殊保障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加以限制。 这是继4月4日美国采取类似行动之后今年第二起大规模的针对中国纺织品是否采取进口限制的行动。 欧美频繁祭起的武器是特保措施,其全称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直接针对中国纺织品,WTO制订了单项临时特保措施。《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第241-242段规定,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2008年12月31日止,中国的纺织品与服装一旦给进口成员造成市场扰乱,则该成员可以提出磋商请求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在收到磋商请求后,中国应主动控制相关产品的出口数量。如磋商不能达成一致,则上述限制应继续,但实施期不得超过一年。 此举意味着,一旦调查决定实施特保措施,中国出口纺织品与服装可能面临在规定的时间里任何时段都接受高关税和配额限制。 此损害显而易见,特保措施的实施一方面抑制了中国在最具竞争力的服装生产制造领域的优势在基于平等互利的贸易环境中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剥夺了广大进口设限国消费者享有来自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的权利,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会损害欧美在华投资企业的利益。 双刃剑效应事件双方并非充耳不闻,利害相关各方均心知肚明。曼德尔森发言人在作出此项调查决定后对外表示,欧盟在采取紧急措施方面不会贸然行事。她表示,应谨慎从事,避免因为这个问题在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发生法律纠纷。 4月25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崇泉已经对欧盟可能发动的调查表示了坚决反对。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也呼吁,倘若一些国家因受到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冲击就像欧洲和美国那样立即筑起保护主义壁垒,其做法将是错误的。甚至有西方声音公开质疑,这是自由贸易主义的倒退。 实际上,欧美在此次启动特保措施调查行动时,采取了自相矛盾的做法:一方面,欧美强烈要求,中国政府必须主动采取贸易管制,介入市场;另一方面,欧美继续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去年,本报记者密切关注欧美与中国政府关于赋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谈判。欧美在均否认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时,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中国政府对市场影响过大。此次他们却又要求政府介入市场。 是遏制还是机遇﹖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必须厘清这样一个事实,即一旦欧美启动特保措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 其负面影响,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比如,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第一季度高速增长,是否就是消费增长拉动,抑或是配额取消后市场供应链的变化。 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配额时期欧美国家对我国纺织品设定的配额很低,一些品种甚至与越南等国相同。基数较低,导致配额取消后这部分产品短期内出口激增。商务部外贸司巡视员刘新华认为,美欧等主要进口方在长达十年的一体化过渡期内采取不合理安排和过度保护,中国等一些国家得到的配额量非常有限,这是取消配额后国际纺织品贸易向市场规律的正常回归;另一方面,去年底中国企业为配额取消而提前备货,加上欧美设限的山雨欲来,使中国企业担心下半年出口受阻,加快了年初的出口速度。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从全年来看,下半年的增长势头肯定会弱下来。从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看,第一季度对美出口纺织品增长62%,比前两个月增幅下降了19个百分点。因此,下半年这种提闸效应的短期冲击将减缓,引发设限国大规模启动特保调查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欧美采取了限制措施,从实际出口量和金额而言影响能有多大?从类别看,2005年仅美国就取消104个类别的配额限制。即使重新设限十几个类别,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从金额看,因特保条款是限制该类出口增幅不超过前12个月的7.5%,在设限之前短期内基数做大了,实际影响并不大;预计欧美重新设限的影响不过十几亿美元,而配额取消要释放出上百亿美元的市场空间。2004年我国对欧美等设限地区纺织品出口258亿美元,预计2005年至少达350亿美元以上。 并且,在特保措施、反倾销、技术环保等壁垒等贸易壁垒手段中,特保措施是限制程度最轻的一种。首先,它规定必须是进口激增,造成产业损害。这就需要有一个调查期,实行起来较慢一般要3个月以上;第二,它限制的是某一类产品,是该类不能超过上年基数的107.5%毛纺6%,因此不会造成该类出口量下降,只是控制增速而已;第三,它的有效期是1年,1年后自动作废,约束时间较短;第四,特保措施在2008年末寿终正寝。 因此,负面影响有,但不是很大,更谈不上致命。甚至,本报记者认为,欧美等国采取特保措施,限制出口量,将直接促使中国纺织品服装制造企业向更高端的产品领域进军,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而西方公司恰恰在该高端领域拥有竞争优势。 这种情况,与1980年代美国采取强制手段令日本对企业和其他商品实行自愿限制出口后在日本所发生的情况何等相似。美国实施的措施不但不能够挽救美国底特律汽车城,还激励了丰田汽车推出雷克萨斯(Lexus),对高端豪华汽车市场形成冲击。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欧美深谙此理。 也正因为如此,欧美启动特保措施不仅不能完全悲观,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同样是机遇。中国纺织企业在劳动力资源、原料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仍然决定其在国际纺织品生产布局中的最重要地位在较长一段时间很难改变。若是美国、欧盟这种数量性限制措施最终实施,将迫使中国纺织企业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以冲减数量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途径或者是向上游的面料研发拓展,或者是向终端的产品设计、品牌塑造延伸,或者是在物流环节提供增值服务,而这些都是目前纺织服装强国攫取高额利润的关键所在。 中国纺织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的转变必将加速中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商务部刘新华指出,中国政府已自主采取了对148个税号的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对28种产能过剩的纺织业禁止投资,及引导中国企业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投资等十项措施。这些措施正是致力于让中国纺织业“脱胎换骨”。 从长远发展看,国内市场将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依托。2004年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增长23%,其中出口收入增长21%,内销增速已超过外销。2005年国内市场衣着类消费复苏明显,1-2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6%,服装和针纺织品增长20.5%。随着国家反哺农业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增速将加快,多年来农村衣着类消费水平不到城市的20%,因此其衣着类边际消费倾向远高于城市,7.6亿农民收入的增长将为纺织工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支撑。 在全球化供应链中寻求新定位 未来的中国纺织品竞争力,应该充分体现在全球化供应链之争中,取得控制权,在自主设计、分销等高利润端占据有利位置。 商务部研究院赵玉敏认为,纺织品服装是典型的买方主导的产品供应链,也是一个高度竞争性的市场,具有初级产品的市场特征:供应充足,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建立起生产和出口能力,还有大量的劳动力准备进入;发展中国家灵活的工资制度加大了竞争压力,使得企业有可能在利润不受到损失的情况下从事价格竞争;在市场恶化的情况下,为了弥补竞争条件的不利变化,发展中国家往往会不断做出财政和贸易上的让步,以求贸易的增长。 在配额时代,发达国家的零售商主要通过全活外包形式,即通过合同有选择地与世界各地的生产厂商建立供货关系,从供货商那里买到最终产品,如此形成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商获得微薄利润,而品牌零售商则获得高额利润。 随着配额时代的结束,国际纺织服装产品供应链之争愈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厂商之间为进入国际供货商行列而激烈争夺;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欲进入一直被发达国家所把持的供应链高端,即市场分销和营销。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尽管中国作为国家纺织品服装生产和货源基地已举足轻重,但是在供应链高端基本没有中国的位置。没有自己掌控的完整的出口营销渠道,将使自己的出口面临诸多的不利和风险。 首先,会丧失很多利益,且从贸易中所获甚少。在纺织服装产品供应链中,中国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从事的生产加工是附加值最低的部分,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是整个供应链中附加值最高的,却大都被发达国家所占据,他们也因此占据了大部分的贸易利益。 其次,虽然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但出口的服装少有自己设计开发的品牌,这不但是由于国内长期对此不够重视,满足于从事来料加工、贴牌生产,而且也在于中国自主品牌很难进入由发达国家的各路国际采购商构筑的主销售渠道。 贸易中的价格风险难以控制。配额取消后,中国出口出现了强劲增长,同时也导致中国产品在进口国价格的急剧下跌。这也由此引发了进口国不断使用或威胁使用纺织品特保条款来限制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口。如果中国能够掌控产品供应链的全程直至进口市场的营销和分销,就由可能将这种价格风险分散并使其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由于价格大跌导致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尤其是有一点不可忽视,由于中国纺织服装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出口营销渠道,出口竞争很大程度上实际是争夺国外客户的竞争,竞争中往往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国内企业两败俱伤,国外客户稳操胜券。而相当部分与中国厂家直接打交道的国外客户还只是处于行销渠道的低端,要经过几番交易后产品才可与最终消费者见面,这中间毫无疑问蕴涵着中国丧失的大量机会和经济效益。 而供应链之争是市场之争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市场之争,主要源于获得的市场份额与贸易利益之间并非完全等同。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高速增长,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无可匹敌,但所获得的贸易利益与其增长趋势严重不符,这主要源于:一方面,加工贸易比重过大,一般贸易中存在大量中低档产品;尤其是,在产品的全球供应链中中国没有取得控制权,更没有进入供应链高端。 因此对中国来说,供应链之争的重点不在于让更多的企业挤入国际供货商的行列,恰恰在于利用目前市场扩张的契机,加紧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在国际供应链中取得一定的控制权。 打造中国产品完整有效的供应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调动和利用各个方面的力量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政府、行业和企业本身都应该充分的发挥作用,通力合作,方可真正有所作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