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伟兵、韦莉 实习生陈阳报道: 近日来,原材料涨价这股风非但没有稍许停歇,反有越吹越猛之势,其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波及面之广和影响力之大给众多行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忧色,已步入微利时代的家电业对此更是相当敏感。据悉,首当其冲的家电业所面临的压力是空前巨大的,特别是一些关键原材料涨价造成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原材料上涨考验家电业
据家电连锁卖场巨头苏宁透露,进入05冷冻年度,铜铝钢材价格上涨始终没有缓解的迹象,国际油价又是一路飙升,许多家电生产商及经销商一下子难以吃消。以空调为例:空调制造企业近期的原材料采购价与2004年10月份相比,钢材涨了70%,塑材涨了73.9%,镀锌板涨了39%,铜每吨上涨1600元。钢材、铜、塑料等主要原材料占空调整机成本的三分之一,空调整机的制造成本预计上涨20%。雪上加霜的是本月初,日本钢铁企业抬高国际矿石采购价格70%以上,国内钢铁企业被迫跟进,新一轮的钢铁涨价随后还会体现出来。某家电业的研究员指出,能否承受目前这种原材料涨价压力,这与各公司的发展战略有关;对于那些以低成本、低价格战略扩张的公司而言,日子将非常难过。虽然高成本对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对行业整合而言则不失为一次机会。那些缺乏技术含量,缺乏品牌附加值的企业,根本无法跟进高成本、低价格的市场竞争,品牌淘汰在2005冷冻年度仍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不仅小品牌难熬,就是一些大品牌也要遭遇严冬考验。
渠道阻击产品价格上扬
日前,记者走访了国美、苏宁等多家家电卖场了解到,各商家的五一促销活动已纷纷拉开了帷幕,从促销形式上看,与往年大致相同;从促销价格上看,以空调为例,有部分产品降价幅度高达1000元左右,小则200-300元不等。对于“五一”期间或“五一”过后降价的趋势是否会比较明显的问题,销售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观点不一,有的回答很谨慎,“不是很清楚,这主要是由厂商决定的”;有的认为“怎么会降价呢,涨价还来不及”,当问及原因时他表示,“由于原材料上涨,增加了成本压力,有些产品已经出现脱销现象。”对此,记者专门采访了苏宁华南地区管理中心总监周晓章,他表示,“由于钢材、铜、塑材这些空调主要原材料一直在涨价,空调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但这已经成为事实,问题是苏宁在“五一”期间是否会涨价,相信这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他笑着对记者说,“五一”期间苏宁是不会涨价的,原因在于:在今年3月份前,苏宁总部发布了一份“苏宁电器2005年度空调行业白皮书”,揭示了新一轮空调市场整合的种种征兆。为了更好地应对“五一”假期空调上涨问题,在今年3月份,苏宁在全国进行大批量低价存货,华南地区存货甚至高达5个亿。这样苏宁拥有大量低价格的存货,在“五一”期间不但不上涨,还会采取优惠,就是“降价”。而“五一”过后是否会涨价就要看当时的市场状况再作决定。广州国美广宣部主管颜艳也称,尽管“原材料”上涨,增加了成本压力,但国美是坚决不会涨价的。“原材料”涨价的那部分会由厂家与商家去进行消化,并共同分担成本压力,绝对不会嫁接到消费者身上。同时她还强调,在“五一”期间,部分家电产品肯定会降价,因为节日消费这个市场概念已经相当成熟,体现在产品直接降价,买赠和抽奖活动等。当记者问到,“五一”长假过后呢?颜艳坚定不移地回答,“国美是绝对不会率先涨价,除非其他商家涨价,否则国美绝对不做家电业涨价的领头羊。”业内人士介绍,这些价格战只是商家每年都要玩的一种游戏,虽然厂家有库存,但他们不可能亏本打价格战,实质上这也是促销手段中的一种。夏天即将到来,近期空调价格上涨是一种必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型号的空调价格已经在上浮,不过如果真正到了销售旺季,价格反而会降下来,家电连锁企业一般是错开空调的机型而进行销售的,先升后降也只是商家与厂家的策划“手段”之一而已。
记者手记:
家电业价格危机渐显
中国家电业传统产品的边际利润较低,原料涨价对于产品结构严重同质化、喜好打“价格战”国内家电企业来说是一次生死考验。家电业在努力维持表面价格稳定中已显疲态。原材料价格一路狂涨,厂商对此进行消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价格战与概念战等短期能促使销量上升的行动也不是长远之计,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格局,家电产业的竞争必将进入技术竞争的轨道,谁拥有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并在功能组合上有所突破,谁就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占主动地位,最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提升。业内人士认为,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内外竞争的剧烈,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利润越来越薄的家电行业奋起思变。为了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开始了新一轮的革新。例如:彩电、DVD等向薄型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在白色家电方面,变频、节能、健康成为制冷市场主要的热点;洗衣机市场上,具有节水功能的产品大行其道。除了研究新技术,信息化建设也成了家电企业的左膀右臂。在规模化生产和同质化趋势之下,家电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跨越了简单的产品比拼,在成本、服务、科技等方向展开较量。灵活的市场反应、敏捷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成本控制、迅速的产品交付、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设计与技术的应用,都在不同角度上形成了企业的竞争力。此时,信息化成为所有能力的润滑剂和助推器,信息化能力也开始担当核心角色。(Robby/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