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凸现中国软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 18:18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尽管连续八年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作为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仍不具备“对价格的话语权” □本刊记者 李其谚/ 文 这两个月,59岁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一直奔波海外。在日本,他会见
如此操劳的缘由只有一个——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成为近来全球钢铁业关注的焦点。 激辩同样在北京上演。4月11日开幕的“中国铁矿石会议暨第三届远东钢铁会议”,前所未有地吸引了来自全球铁矿石和钢铁业的1100多位人士。“价格上涨及其影响”成为会上会下反复争吵的主题。 2月22日,在今年新一轮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日本新日铁集团下属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下称新日铁)率先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达成协议——从4月1日起,每吨铁矿石价格比去年上涨71.5%。这意味着,作为世界价格指标的巴西铁精粉价格,从去年每吨21.79美元上升到了每吨37.36美元。 此后,代表中国钢铁企业前往谈判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下称宝钢)、代表欧洲的法国阿赛勒钢铁公司等,分别与澳大利亚力拓公司(RioTinto)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签署了2005年度铁矿石进口价格协议——后两者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Billiton)手中掌控了全球80%以上的铁矿石资源,是公认的“国际三巨头”。 据此,铁矿石71.5%的涨价幅度初步敲定。 71.5%,这是一个让绝大多数钢铁企业感到难以接受的百分比,创下了亚洲铁矿石价格史的最高记录。此前,国际市场普遍预计今年涨价幅度在30%-50%之间。而2004年度,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涨幅仅为18.6%,此前数年基本保持匀速增长态势。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日后,必和必拓以运费差价——澳洲铁矿石运抵亚洲的到岸价比巴西便宜——为由,要求中国在71.5%以外再加7.5-10美元/吨的附加费。此举遭到国内钢铁企业的一致抵抗。4月13日,必和必拓宣布放弃额外要求。 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轮铁矿石价格暴涨,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深感突然和无奈的中国企业。 今年2月23日,即新日铁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协议的次日,作为谈判代表的宝钢在其公司网站上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声明:“这个涨幅超出了钢铁业能承受的范围……殷切希望各矿石供应商着眼长远,不要损害钢铁业与矿石业长期建立的战略友好关系”。 尽管如此,首次独立参与价格谈判的宝钢已无力回天。2月28日,宝钢宣布接受71.5%的涨价。消息传来,沪深股市钢铁企业股价集体大幅下挫。国家信息中心日前发布预测报告称,国内钢铁企业将因进口铁矿石增加成本200亿-300亿元,占去年全行业利润的20%-30%。 大型钢铁企业抵抗涨价的能力显然要比中小企业强。作为国内综合实力排名第二的钢铁企业,首都钢铁公司在秘鲁拥有一座铁矿98.4%的股份,并可无限期开发利用矿权区内所有矿产资源。此外,鞍钢新轧(000898)、新钢钒(000629)、钢联股份(600010)、酒钢宏兴(600307)等上市公司都在国内拥有自己的矿山。然而,总体而言,中国钢铁企业在海外的矿山投资仍十分有限,国内铁矿石资源也品位不高。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罗冰生分析,2004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和生铁制造成本比上年上升了46%。其中,自有矿使用量在70%以上的企业平均炼钢生铁制造成本只上升了29.87%;自有矿在30%-70%的企业成本上升了39.31%;自有矿在30%以下的企业成本则上升了51.67%。 拥有产品技术优势的大型钢铁企业已在试图消化涨价影响。宝钢将今年二季度的钢铁价格每吨平均调高了400元,武汉钢铁公司3月的提价幅度在每吨200元左右。鞍钢也已宣布从4月起,其冷轧板在西北地区每吨提价300元,西北以外地区提价360元。 日前,国家发改委价格检测中心宣布,根据对全国63个大型钢材交易市场价格的监测结果,11种主要钢材品种3月底全国平均价比上月底每吨上涨了243.5元,幅度大致在8%-10%之间。 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作为产业关联度极高的行业,专家指出,建筑、机械、轻工、汽车、集装箱、造船、铁道、石化八大用钢大户的生产、销售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家电、汽车等行业近年来一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转嫁能力已经不足。 更为令人忧心的是,价格传导效应引起消费品行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将迟早迫使其将部分成本转移给消费者,从而加大通胀的隐患。 3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搞好对钢铁工业发展的宏观调控,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应对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温家宝指出,要严格控制钢铁产品出口,尽快落实取消对钢坯、钢锭出口退税措施;加强铁矿石进口协调和管理,整顿和规范铁矿石经营秩序;加大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力度,抑制钢铁生产能力盲目扩张。 次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集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16家大型钢铁企业在北京开会,共同讨论应对涨价措施。16家钢厂一致赞同成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进口铁矿石工作委员会,并希望国内具备进口铁矿石资格的钢铁生产企业都加入这一行业组织,通过行业协调、企业自律,整顿和规范进口铁矿石和国内市场秩序。 就在同一天,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也召开了铁矿石分会工作会议,研究进口印度铁矿石的协调问题,并决定成立铁矿石印度进口协调小组。 “日本阴谋”? “这个价格来得太突然。”据首钢一位曾参与中方谈判前期准备工作的人士介绍,最初,中方预测的涨价幅度与前两年持平;进入谈判后,对方有一些试探性透风,称涨价幅度介于30%到50%。正当谈判进入僵持不下的阶段时,突然传出消息,称新日铁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涨价71.5%的协议。很快,这一数字出现在新日铁与澳大利亚Hamersley公司达成的最新协议中。 在中国钢铁企业一片无奈与愤懑声中,种种分析和猜测开始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阴谋论”。一篇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文章——《铁矿涨价,受益的是日本人》指出,日本钢铁企业在全球主要的铁矿资源国都拥有可观的权益。另一方面,日本在一定程度上试图遏制中国发展所需战略资源的获得。 无论猜测是否有据,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钢产量于1996年突破1亿吨,取代日本位居世界第一;进入本世纪,钢铁产量仍一路飙升,2000年为1.28亿吨,2004年达到2.7亿吨。中国的钢铁产量迄今已连续八年占据世界首位,也是目前全球惟一产量超两亿吨的国家。 随着产量增加,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节节攀升,从国际市场进口成为必然。2003年进口1.48亿吨,国际铁矿石企业的新增产量大部分被中国吃进,中国超越日本和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这一年,中国有了全球“吸铁石”的绰号。2004年,这一数字再次跃升,与钢铁产量同样突破两亿大关,达2.08亿吨,较上年增长40.5%。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已达50%。 但另一方面,中国参与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的脚步却异常迟缓。2004年,中国第一次出现在与国际铁矿石巨头要价的谈判席上。当年,在中国钢铁业协会的组织下,14家国内钢铁企业推举宝钢为代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球谈判。 据悉,全球铁矿石每年的交易从4月1日开始,此前几个月为价格确定期。首先,“矿业三巨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公司为一方,铁矿石进口大户——新日铁(代表日本钢铁企业)、阿赛勒(代表欧洲钢铁企业)为一方,分别捉对进行谈判;谈判持续若干轮,直到确定当年的交易价格。按照一般的规则,第一对谈判结果出来之后,其他代表就中止谈判,接受这个结果。 2004年初次上场的宝钢,在是次谈判中并没有能发挥实质性影响。自感缺少国际经验的宝钢选择了“跟随”策略,即与日本钢铁企业一起组成“亚太军团”,共同与矿业大亨谈判。最终,宝钢及其代表的中国企业接受了新日铁确定的较上一年上涨18.6%的价格涨幅。 2005年,宝钢首次代表中国钢铁企业独立出征。1月中旬,宝钢国际矿业事业部总裁刘永顺前往日本,开始了与三大矿业巨头的正式谈判。1月21日,巴西淡水河谷董事会要求铁矿石价格上涨90%。消息公布后,供需双方的谈判一度中断。一个月后形势急转直下。2月22日,巴西淡水河谷发布公告称,已与新日铁达成协议,2005年度铁矿石价格上涨71.5%;2月23日,新日铁与澳大利亚力拓达成了同一价格的协议;同一天,韩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浦项制铁也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达成协议,接受71.5%的涨幅。 宝钢试图做最后一搏。在2月23日发表反对声明的次日,刘永顺在日本开始了和三大矿业公司的新一轮单独谈判。但几天后,宝钢无奈地宣布接受此前的价格。此后,代表欧洲钢铁厂商谈判的阿赛勒也最终加入了这一阵营。 内因决定论 关于此次谈判的细节,宝钢对外保持了一贯的沉默。然而,对于“日本阴谋论”等多少有些情绪化的判断,更多的业内人士并不赞同。有分析人士指出,谈判技巧固然对结果有所影响,但最终决定价格的还是市场的供需。 尽管对于铁矿石价格的暴涨感到愤懑,但《财经》在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承认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上涨后的价格并没有超出中国国内的市场价。 北京虎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员张寅也指出,在此轮全球铁矿石调价前,国内的铁矿石价格已经大幅上涨,接近甚至超过国际价格。而这是一个容易被外界忽略的事实。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国内钢铁企业众多,中小企业数目庞大,在对铁矿石资源的竞争上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事实上,对于国际铁矿石巨头所给出的基准价格,长期以来只有少数大型钢铁企业能够拿到。大部分中小钢厂实际购买铁矿石的价格,都要高于国际价格。一位小型钢铁厂厂长透露,涨价71.5%后的价格与其去年从国内购买的铁矿石的价格接近,只略高十几个百分点。 统计显示,中国铁矿石进出口企业的数量近几年快速增加——2001年仅为173家, 2004年激增至523家。铁矿石采购供应体系过于分散。 目前国内从事铁矿石贸易的企业主要分三类:一是大型进口商,自己没有钢铁企业,只做铁矿石贸易,如中钢集团,其每年的进口量约1000万吨;二是国内的一些大型钢铁企业,主要通过长期合同从国际市场进货;三是一些小的贸易商,进口后寻找国内买家,其中包括一些过去从未接触过矿石进口业务的小企业,看到铁矿石贸易巨大的利润空间而匆忙进入。 由于巴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多以长期合同为主,可以自由贸易的印度铁矿石则成为小型进口贸易商追逐的对象。品质低于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印度铁矿石,在中国的市场价格竟可高出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到岸价格几十美元,成为国内一道离奇的价格风景。基于同样原因,国产铁矿石的价格也高出进口铁矿石到岸价数百元人民币。 除了铁矿石进口的恶性竞争,囤积是造成国内铁矿石价格“虚高”的另一原因。 据连云港港口集团生产业务部部长李安庆介绍,从2003年开始,该港口就存在铁矿石压港现象。由于近年铁矿石价格上扬,一些钢铁企业以及众多贸易公司大量进口铁矿石。李安庆认为,贸易性的囤积是造成铁矿石港口存量偏多的重要原因。根据去年铁矿石的实际进口量和钢铁产量,保守估计,目前国内有3000多万吨进口铁矿石的存量。 今年3月30日,南京海关发布的一份关于江苏口岸进口铁矿石的《统计分析》指出,江苏口岸铁矿石进口大增,压港现象加剧。据统计,今年1、2两月,江苏口岸累计进口铁矿石456万吨,价值3.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3%和110%。 对于中国国内市场的状况,国际铁矿石巨头显然有所洞察。一位资深钢铁业咨询人士透露,去年年底,国际三大铁矿石企业中的一家找到他,委托代为调查中国主要钢铁企业的产量、结构以及铁矿石需求详细情况。由于拒绝了这单业务,这位人士称并不详知其调查的进展情况,但国际巨头的有备而来,让其对于最终的谈判结果有所预见。 据一位接近谈判的人士介绍,在今年整个谈判过程中,矿业巨头们始终坚持的一个理由是“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猛增,致使全球矿价不断攀升”;更重要的是,“中国国内矿价大大高于国际长期价格”。矿业巨头们表示,如果在新一年度的价格谈判中不能实现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将无法向其股东交代。 反思与应对 摆在中国钢铁业面前的,是一个令人尴尬同时不容回避的事实——尽管连续八年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作为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仍不具备“对价格的话语权”。 与国际铁矿石业的高度集中相比,中国的钢铁产业相当散乱且多层次的局面。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871家钢铁企业,其中国有钢铁企业占钢铁生产能力的56.8%,民营及民营控股钢铁企业占生产能力的39.4%,外资钢铁企业占国内钢铁生产能力的3.8%。在这些企业中,产钢企业共264家,其中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只有15家,产钢量占全国的45%。 与参与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其他企业相比,宝钢也显得势单力孤。韩国浦项制铁的钢产量占了全国的65%;日本五家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的75%;法国阿赛勒钢铁公司几乎囊括了该国全部钢铁产量。 中国钢铁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办公室顾问东涛告诉《财经》,目前,国内钢铁行业的统计数据很难达到真实有效。“不同部门统计的数字不一样,每次测算也都不同,需求量难以控制,中国到底需要多少铁矿石,我们也是心中无数。” 缺少对于上游资源的控制力,无疑是中国在此次价格谈判中“底气不足”的又一重要原因。 1999年,国际铁矿业开始了一轮大规模兼并联合。其时,国际铁矿石市场处在持续近10年的低迷期,中国钢铁企业仍满足于购买铁矿石的便利与便宜。甚至还有人担心加入WTO后,国际上廉价的铁矿石会大量涌入中国。 至迟自2001年开始,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开始加紧介入国际铁矿资源。当年,宝钢与巴西MBR公司签订了长期采购矿石协议;2003年12月,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签署了铁矿石长期供应协议。此外,首钢、昆钢、武钢、唐钢、马钢、江苏沙钢等纷纷开始寻求涉足国外矿业。但截至目前,中国企业境外开矿的规模尚小,在进口矿中所占比例只有21%。 而据国际金属和矿产工业的权威机构AME提供的资料,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八家有日本公司直接参股,其余16家铁矿亦均有日资参股。在铁矿石的其他主要产地巴西、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日本企业同样直接或间接拥有大量当地铁矿石企业的权益。 有专家指出,中国钢铁企业应逐步使境外开矿在进口矿中所占比重增加到50%,或可摆脱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不利地位。 2004年9月,中国五矿集团收购加拿大最大的矿业公司诺兰达(Noranda)进入排他性谈判阶段,五矿计划以50亿美元的现金完成收购。但是,现金收购的优厚条件并没有最终促成这桩交易。由于没有在规定期限达成最终协议,五矿于去年11月失去了排他性谈判权。 今年3月,诺兰达宣布与旗下控股公司鹰桥以换股方式进行合并。同时,诺兰达称,“金属价格已经大幅飙升并且库存持续下降,其中尤以公司的核心产品镍和铜最为明显。有鉴于此,公司已改变对拟议中的与中国五矿交易的看法。”五矿收购诺兰达案就此折戟沉沙。 五矿出师不利,更凸现出中国钢铁企业的海外收购之艰险。 中国钢铁业以其集合体,已经成为世界钢铁业的重要角色;但真要成长为与国际强手势均力敌的角色,仍然是长路漫漫。 截至发稿前,记者获息,国家发改委联合商务部等部委就“加强海外资源开发”举行专门会议。用中国冶金规划院副院长李创新的话说,“我们虽然失去了很多机会,但行动就意味着可能。”- 本刊记者林靖、张宇星,实习研究员ClirisKramer对此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