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箭头策略 从长三角中心到长江流域龙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6日 20:5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周扬

  东南沿海与长江沿岸的开放格局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弓箭之喻”,沿海犹一张蓄力万钧的满弓,长江似一支离弦利箭——上海则扼居箭头之要。

  “弓箭之喻”既可比上海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关系,也可喻上海在改革开放以来
的惊人辐射力。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拉弓搭箭之时,那么现如今这支离弦箭已经进入了加速期。箭掠之处,正是中国经济发展“东高西平中洼”的地区不平衡现状。

  “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已经纳入国家战略,横贯东中西的“黄金水道”复兴又在今年“两会”前后进入决策层的视野。正在着力建设“四个中心”的上海要做好两篇文章:如市委书记陈良宇所言,“将加快自身发展与主动服务全国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这两者之间当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纵观上海二十年来对外经济合作的历程可以发现:上海自身发展战略的数次变革或飞跃,同样也是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借东风之力跃级而上的契机。

  早在80年代初,上海与周边城市的横向经济联系就开始萌芽。上海部分国有企业的技术工人在周末赶往苏州、嘉兴等地的乡镇企业充当技术顾问,这些“星期天工程师”带动的技术输出为苏南、浙北集体经济的初步发育输送了营养。

  80年代后期,周边地区的乡镇企业学会了“星期天工程师”的技术,逐步发展起来,它们的产品返销上海:因为体制灵活、培育产业能力强,周边的集体企业反而比上海国有企业更有优势,曾经风靡全国的上海女装、皮鞋、饼干等等产品在竞争中全线溃败。

  从原材料成本考虑,上海企业开始实行“销地产”(在产品销售地直接生产),上海政府鼓励“有市场、有资源、有效益”的三有原则。这种结合市场需求的“淘汰式的梯度转移”在1996年以后形成高潮,在上海自身产业调整适应市场的过程中,周边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也因此获益良多。而上海产业发展“退二进三”的策略在此过程中逐渐成形。

  从90年代初开始,浦东开发开放起步,“接轨浦东”就成为当时华东地区的流行词汇。在浦东拔地而起的几十幢“省部楼”成为全国各地政府透过浦东接触世界信息的窗口,苏南的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开始编织外资的美丽图景。

  90年代后期,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开始,与此密切相关的国资布局调整也渐次拉开帷幕。上海企业利用体制改革的机会自发地走向全国。从1995年开始,上海市政府每年拿出3000万财政资金补贴走出去的工商企业,此外还提供80%的贷款贴息。当时走出去的企业集中在轻工、纺织等领域,也涉及机电、仪电、有色金属等产业领域。

  上海企业以产业梯度调整辐射长三角,当时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模式的对外合作:一种是主动寻找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比如宝钢、上汽;另一种则是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的被迫向外转移。造船业、石化打造需求产业链,寻找原材料供应地的合作。这一时期,苏南、浙北改制中的乡镇企业因此而受惠,出于运输成本的考虑,上海产业转移的范围也仅限于周边300-500平方公里以内。

  而90年代末上海商业业态的输出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范围,走向全国。在商业网点布局上曾师从麦德龙、家乐福的上海商业企业消除了百货大楼时期的低迷状态,进入侵略性扩张的阶段,华联超市(资讯 行情 论坛)们在全国的布点,带动了相当一批产品供应商的发展。

  这些产品供应商的主要角色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的江浙民营企业,他们在上海的产业梯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特别是外贸民企的发展在90年代后期突飞猛进,据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的粗略统计,当时上海外贸采购的60%以上都集中在江浙等地。由此促进的国资与民资、外资的跨地区合作也渐入佳境。

  在周边地区产业集群日益壮大、民企规模日隆的21世纪初,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始辐射周边,技术成果转化和人才输出的速度在加快。这些服务、人才、技术的输出,使上海支柱产业的产业链进一步拉长。

  与上海经济辐射能力同步增长的是经济能量的集聚。来自浙江的龙头民企纷纷将公司总部迁往上海,这从上海浙江商会的规模上可见一斑。最近几年,上海的对外投资行为有70%是民企所为,经济能量集聚之后的辐射更具有穿透力。

  现今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两个优先”的产业方针。在当前周边地区产业能级明显提升的情况下,上海可能更需要紧紧扣住制造业的“先进性”和服务业的“现代性”这个主线,在制造业高端化、生产者服务业、社会性服务业等方面做出产业能级提升的切实努力。

  上海正由长三角的存量中心地位走向流量中心地位。这种变化悄然使上海经济运行方式从有限开放走向全方位开放,产业关联度从“内高外低”走向“内低外高”,与外省市的经济互动从经济协作走向功能合作。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供给角度,扩大了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强化了产业集群的机遇。

  从服务长三角到服务长江流域再到服务全国的口号提出,正因为上海是全中国的上海——为国内其他省市工业化进程提供服务,是上海功能定位的原则指向——它应当具有引领、装备、服务全国工业化的能力。

  长江流域是横贯东中西部地区的桥梁,其空间跨度对应了彼此之间经济落差的梯度:经济增长乏力的西部地区发端于“黄金水道”上游,亟待哺育的中部地区成为洼地,而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长三角城市群在下游集结——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样本经济依次排列。

  因此,成为长江流域龙头的上海可以从不同层次与角度来服务长江流域:按照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的思路,长三角地区迫切需要的是来自龙头的信息流、资金流与技术流的融通;中部崛起需要上海提供尽可能的垂直服务功能;而对西部发展滞后地区,上海则有必要加强一以贯之的对口援助关系。

  与复兴黄金水道、辐射长江流域密切相关的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建设。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的竣工在即,将为长江流域与世界的相连接打开大门。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