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优越感难去除 央企地产业务重组路漫漫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 02:47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柳春秋 发自北京 今年1月29日,中房集团和华能集团正式签署协议并举行交接仪式,华能所属的华能房地产总公司16亿元资产正式整体无偿划转给中房集团,正式拉开了央企房地产业重组的序幕,但是,大幕拉开后,人们期待的好戏却没有继续上演。
虽然此前华侨城集团连续减持深康佳股份被外界分析人士认为与央企地产业务重组有关,但自中房集团接收华能地产后,关于央企重组再无任何实质性消息传出。 四大央企态度低调 与中房集团的活跃对比,其他4家国资委“钦定”的房地产企业似乎对此并不是很积极。 数日前,华侨城集团再次减持深康佳股份,有分析人士认为华侨城此举与央企地产业务重组有关。华侨城集团发言人姚明华否认了这一看法,并向记者表示,减持深康佳股份与国资委关于加大国有股减持、搞活经营机制的要求有关,而与央企地产业务重组没有关联。华侨城集团一向强调战略性,房地产业务也不例外,一直按照集团整体战略逐步实施做大、做强的目标。因此姚明华指出,该集团不会盲目地横向整合和扩张,对央企重组的问题会积极稳妥地处理。只有遇到合适机会、有利机遇时,才会真正展开行动。 主要负责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地产业务的保利南方集团公司有关人士表示,该公司关于央企重组问题目前尚未有所行动,一切要看保利集团公司的进一步指示。而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方面则表示目前不便透露。 中海地产的态度跟保利集团颇为相似。中海地产深圳公司有关人士表示,由于上市公司的身份,中海一直较为低调,对国家一些政策的态度不便向媒体披露。 招商地产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早在国资委正式下文之前,招商地产就开始关注央企重组的问题,并且一直在积极寻找合作对象,但考虑到集团整体战略和长期发展问题,一直未能找到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的合作企业。由于目前招商地产重点发展三大区域的业务,即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因此对这三个区域的企业可能会更关注一些。 央企忙应对 据了解,国资委旗下的央企近180家,这些大型央企直接或间接管理的房地产公司也有百余家。据一位央企负责人称,就他了解的情况看,这百余家有地产业务的央企对重组根本不感兴趣。 一些知名央企的行动似乎也验证了该人士的观点。 2004年8月,宝钢集团将旗下宝钢建设有限公司60%股份以5400万元卖给上海绿地集团;2004年11月,中远集团将自己在中远三林置业中45%的股份转让给印尼的三林集团;2005年1月31日,宝钢集团与香港房地产“五虎”之一的嘉华国际集团,以及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日本东急不动产株式会社正式签订了上海宝地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协议。根据协议,嘉华国际、三菱商事和东急不动产按照41.5%、15%和2%的股权比例对上海宝钢地产有限公司进行增资。上海宝钢地产有限公司由宝钢集团全资子公司变更为合资公司“上海宝地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宝钢集团在新的合资公司中持有41.5%的股权;北方地产甚至在5年前就完成了改制,除了中国兵器集团一家股东外,还引进了其他国企以及少部分私营企业加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操作实体,因此,不经过股东大会同意、董事会认可,任何一家央企都无法将其兼并。 品牌优越感是关键 从目前状况看,虽然央企所属房地产业不是主业,但却是一个很好的利润来源,为自身利益计这些央企也不愿意放弃房地产业,更不会主动让别的央企兼并,除非国资委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利益问题,各大央企根深蒂固的品牌优越感也是央企重组的重要障碍。房地产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而国内的房地产企业也大都是一些地域品牌,即使万科也是一个由地域性品牌逐步发展起来的全国较为知名的品牌。 因此,央企间松散性的合作是可能的,比如资金和土地的结合等,但是这种合作方式必须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如果出现甲被乙收归的情况,两者必然会失去任何性质合作的可能。北方地产董事会秘书杨青指出,央企的开发公司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即最注重操盘,可以和别人合作但强调自己操盘。像中房集团,要以中房为龙头,以中房的品牌形成一个接近3000亿元的规模,需要其他央企把自己的名号、企业文化、操作流程全部放弃而完全归于中房之下是非常困难的。 房地产企业实力的壮大,并非简单地捆绑两个集团就能实现,一定要经过资金、经营管理、开发经验、人员积累这样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另外管理体制是否达到控制重组后的公司的能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