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液氯泄漏事件追踪全国最大液化工品集散中心调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0日 12:28 中国经营报

  作者:张岩铭

  3月29日傍晚,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一辆载有液氯的槽罐车因超载爆胎与一辆货车相撞,导致液氯泄漏,死伤数百人,附近的生态被严重破坏。随后的调查显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这辆标示吨位为15吨的槽罐车实际装载29.44吨,超载14.44吨。化学品运输市场和超载的无序问题由此暴露。

  “这次事故只是国内化学品运输超载问题的冰山一角。”对此,我国最大的液体化工品物流集散中心张家港的一家运输企业的老总忧心忡忡地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目前国家安全总局化学品督导组已经出发前往山东、浙江、江苏等化学品隐患最多的地方。

  违规超载成为普遍现象

  “张家港有许多家大大小小的运输企业,拥有200多辆槽罐车,不超载的车只有极少部分。”一位化学品运输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没办法举出谁超载或者超载多少”

  据记者了解,作为我国最大的液体化工品物流集散中心,张家港地区仅去年一年就通过公路运输了380多万吨液体化学品。在张家港的公路上,高吨位的槽罐车频繁往来,平板车拉着用铁丝简单固定的化学品储罐在公路上运输同样是这个化学品集散中心触目惊心的景观。

  “像其他超载一样,危险化学品运输超载在业内并不是秘密。而液体化工品的超载比起一般货物的超载来更具有隐蔽性。”一位物流业人士告诉记者,液体化工品的超载不同于一般货物的超载,“制造商在制造槽车时已经加大了储罐的容量,但没有改变车本身的载重量,往往只是用钢板在车底部做了些加固。然后这些超载车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运输市场,并获得了运输资质。”该人士告诉记者,有些核定只能装7到9吨的槽罐车在经过改装后实际可以装载30吨,“而这只是一个普遍超载的额度。”

  “那些超载的槽罐车就像是一个个移动炸弹,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事故。一车蔬菜超载,危害再大也只是货物的损失,或者对公路路面的损坏,但危险化学品一旦出事,其对人生命安全的危害,对我们生态的危害,根本无法用钱来衡量。” 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的一位成员对记者坦言化学品的运输超载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治的地步,“这次液氯泄漏事故只是给我们敲了一次警种而已。”

  劣币驱逐良币

  “大家都超载,你不超载,怎么生存?我们这样正规守法的企业已经成了当地政府和行业内的公敌了,在化学品运输这一块,我们已经亏了两年半了。”张家港一家运输公司老总如此抱怨。若不是他们的客户是一些对运输资质要求比较严格的跨国公司以及中石油系统,他们也早就无法生存了。

  “市场的这种混乱状况使我们根本不敢进入槽罐车市场。”中化国际码头储罐部主管汤轩霆表示,“如果我们用合规车进入这个市场,我们在价钱上很难竞争过那些超载车。运输企业的利润空间本来就已经很小,而规范的和不规范的运输利润大概相差20%左右。运输企业要生存下去,在利益驱动下超载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汤表示只责备运输企业似乎也不公平。

  “我们现在陆路运输上用的是集装箱罐,它比较安全,但成本也远远高于槽罐车。一般的企业根本就负担不起。”汤轩霆表示,目前一般也只有一些大型的跨国企业会选择这种高价位的运输车。国内的企业在面临激烈竞争时通常把价格作为选择运输企业的首选因素,而运输企业在和货主的价格博弈中的确处于下风。

  上海傲兴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的张云梁总经理告诉记者,在化学品的海运中,违规船只超载问题同样严重。

  中化国际的副总经理潘越新表示,国内的化学品运输已经形成了全社会的恶性循环。“当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薄弱,习惯了低价以及压价竞争时,企业会发现只能通过仓储和运输环节来获得利润,这时候,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安全就会被忽略。”

  凸显监管缺位

  “我们并不缺相应的法律条例。但是谁来执行?”一位业内人士对此非常无奈。

  据了解,我国对化学品运输的规定已经非常完备。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托运人应当向目的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申请办理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车辆的时速不能超过每小时60公里,车辆必须配备两名司机,车上要配备防护设备和解化学品毒性的药以及MSDS(即生产原厂家提供的说明书)等等。回看这些规定,在“3·29”的液氯泄漏事故中,这些条件中只要符合几条,事故的损失都会被大大减少,但遗憾的是肇事车几乎没有一条是符合这些规定的。

  “这些环节都是增加成本的环节,目前国内运输企业完全符合这些规定的很少。”汤轩霆表示,目前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执法。

  “国家对超载的问题一直很重视,去年八部委联合治超以来的确也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是国家不可能长期派人下来监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也各自为政。”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在目前这种安检、卫生、公安、铁路、公路、海运等等的多头管理下,实际上就是没人监管。“各个部门分头把口,化学品安全最终实际上是没人管。”

  “政府并没有赋予我们监管的权力。” 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的副秘书长孙伟善表示,作为行业协会,他们只能呼吁企业自律,倡议企业注意安全,并重视社会责任。孙坦言他们的工作并不好做。

  “如果公路部门对超载车的监察能坚持一年,那些违规企业就活不下去。”汤轩霆这样设想到。

  (上海记者站范舒菡对此文亦有贡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液氯泄漏事件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