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上广电转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 17:4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杨瑞法 实习记者 杨 颢

  上海报道

  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产业果然是一头“吞钱虎”——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的第5代TFT-LCD项目首条生产线去年10月才正式投产,已砸进去真金白银10亿美元,
如今又再次等待巨额投资。

  2005年3月22日,广电信息(600637.SH)发布公告,称其将与公司控股股东上广电集团共同增资上海广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计划增资额35亿元人民币,增资后,“广电投资”的注册资金将由8亿元增至43亿元。而“广电投资”正是上广电集团为筹措TFT-LCD项目建设资金,于2003年10月特意成立的一家投资公司。

  “创三个世界行业奇迹”

  坐落在莘庄工业园区的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公司现代化厂房内,2000多名员工一片忙碌。

  “我们的TFT项目投产不到半年,如今月产显示器面板已达22000大张,预计今年下半年,产量即可达52000大张(一大张显示器面板可切割15英寸液晶显示器面板16片),而且用户已基本落实。”上广电集团负责战略规划的副总裁蒋松涛告诉记者。

  据蒋介绍:“此次对广电投资的增资,一方面可以减轻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另一方面是为了对第一条TFT生产线的关键设备填平补齐,有利于提高产品产量。”

  也许是巧合,正当广电投资增资的消息发布之际,市场上液晶电视机的价格再次大幅跳水,降幅最高达5000元。有媒体预测,液晶电视机的价格还将以每季度5%的速度继续下降。整机利润的缩水,无疑会逼迫液晶显示器一起分摊。由此人们担心,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下,上广电的TFT-LCD项目是否会入不敷出,并最后导致巨额投资打水漂?

  “TFT面板的售价在降,成本也在降”,蒋松涛对此胸有成竹,“当价格下降拉动需求上升后,TFT面板的价格就会回到一个稳定的区域,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回报。”

  给蒋松涛带来信心的是一串颇有说服力的数据:国际上建一条TFT-LCD第5代生产线,至少需要一年半至两年时间,一般耗资12亿—15亿美元,但上广电的TFT-LCD工厂从2003年5月打第一根桩,到2004年10月建成投产,一共才花了15个月时间和10亿美元;上广电用3个月的时间使TFT-LCD产品的合格率达到了75%,而国外公司登上这个台阶通常需要6个月—8个月。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TFT-LCD产业的支持,也使蒋松涛底气十足。上广电的TFT-LCD项目筹建时,有人曾跟蒋开玩笑,说你们的工厂投产至少需要两年半至三年时间,其中中央政府审批就需1年。殊料,上广电的项目报到国务院后,一刻都没有耽搁。

  上海市政府则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了上广电实实在在的帮助。今年1月初,“为支持广电集团TFT-LCD项目以推进上海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上海市国资委对广电集团的股权结构及资产进行了调整,将上海仪电集团所持广电集团19.43%的股权划转到了上汽集团,使上汽成为了持有广电集团68.04%股权的控股大股东。上海市国资委和上汽集团同时表示,将对广电集团进行增资。

  “上汽12亿元和市国资委12亿元增资早已到位,使我们的财务压力减轻很多。”蒋松涛说。

  上广电的目标是,到2010年,TFT-LCD产业链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三名,市场占有率达到10%左右。

  尽管上广电雄心勃勃,人们仍有一个担忧挥之不去。TFT-LCD是资金和技术双密集的产业,目前日韩台厂商处于行业领先地位。LG—飞利浦和索尼—三星的第7代TFT-LCD生产线即将投产,夏普的第8代生产线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之中。上广电的TFT-LCD项目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马不停蹄地技术升级,向第6代、第7代发展。

  据蒋松涛介绍,上马一条第5代以上的TFT-LCD生产线,最少需要投资12亿—15亿美金。上广电计划2010年前,建成3条第5代或5代以上的生产线。上广电和它的合资伙伴NEC是否有能力源源不断地投入巨额真金白银?

  “投第2条生产线的资金我们已经落实”,蒋松涛表示,“建第3条生产线时,我们会考虑发展新的载体,如采用社会融资和吸收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办法解决资金缺口。”

  上广电的第2条TFT-LCD生产线何时上马?现在尚不得而知。“视市场发展情况而定”,蒋说,“今年5月,韩国会投产第7代生产线,届时市场格局会更清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刃波则建议:“上广电的TFT-LCD项目应尽快形成工业化生产,并迅速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效益。”

  艰难转型

  其实,投资TFT-LCD项目,上广电也是迫不得已。“上马这个项目我们有风险,但不发展,上广电无异于束手待毙。”上广电集团的一位员工对记者说。

  据这位员工介绍,2004年,上广电的效益同比下降约两成,为此,集团领导率先主动大幅降低了自己的收入,“自我加压”。

  广电电子(600602.SH)和广电信息是上广电集团的两个核心企业,多年来,彩色显像管和普通彩电分别是这两家公司的主导产品。刚刚新鲜出炉的广电电子和广电信息2004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去年这两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广电信息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0.28%,利润总额大幅下滑了37.74%,净利润下滑了48.78%。

  主导产品老化,无疑是这两个公司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上广电正在转型,这是转型期的波动,是改革期的阵痛。”蒋松涛解释。

  上广电的转型表现在三个方面:从传统的CRT(阴极射线显像管)产业链制造商向平板显示器产业链制造商转变;从单纯制造业向制造加服务的信息服务业转变;从本土国际化走向全球国际化。“我们上马TFT项目,就是实现这三大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蒋松涛说。

  上广电迫不及待地实施战略转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化解国有企业长期积累的沉重包袱。脱胎于上海市仪表工业局的上广电曾经拥有上海无线电四厂、十八厂,上海电视一厂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国企,“金星”、“飞跃”、“凯歌”等品牌在国内家喻户晓。但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上广电的步履日益沉重,部分企业陷入了濒临倒闭的境地。

  实现“三个转变”,就有可能使这些企业起死回生;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能使部分工人免于下岗。

  事实上,上广电的转型之旅早在4年多前就已蹒跚起步。斯时,曾多年位居我国彩电行业龙头老大的金星彩电沦落为一个地方性品牌。2001年,广电信息控股95%的广电金星电子有限公司销售收入6.42亿元,净利润却为-1.16亿元。

  为摆脱困境,2001年,广电信息增发新股,募集资金22.25亿元,主要用途就是“促使公司主营产业全面向网络信息产业转型”。

  计划总投资7.3亿元的数字液晶反射式大屏幕背投电视(DRTV),是广电信息借以转型的重点项目,它在《控股说明书》中满怀信心地为投资者描绘了一幅美好图景:“本项目已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预计2001年1月正式投产,2003年达纲,达纲年新增销售收入120.8亿元,销售利润5.94亿元。”

  但令人沮丧的是,直至2004年,广电信息仅销售DRTV 1000多台,今年计划销售1万台,按每台售价1.8万元—2万元计,销售收入仅不足2亿元,与招股增发时的宏大目标相距甚远。

  不过也有好消息:《国内高端彩电行业报告》显示,2004年,广电信息的液晶电视机和等离子电视机的市场份额已跻身全国第三。

  曙光也在向广电电子招手。等离子电视经过近几年的爬坡,市场已柳暗花明,如今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广电电子参股的上海松下等离子显示器有限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56%,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39%。

  这些无疑给上广电转型增添了信心,为此,2003年,他们又向更高的目标发起了新的冲锋——投巨资进入TFT-LCD产业。“平板电视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在这个行业,我们与国际巨头同处于一条起跑线上,作为中国厂商,我们责无旁贷,应担负起发展这个行业的重任。”蒋松涛说。

  两难之选

  开弓没有回头箭,转型已是上广电不得不继续走的路。

  因为上广电还有一个难言的苦衷:自1990年代末以来,合资企业已成为上广电的主要利润来源,这使其发展潜伏着较多不确定因素。

  2001年,广电信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9亿元,净利润2.03亿元,但广电信息的三个合资企业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公司、上海索广映像有限公司和上海索广电子有限公司却分别实现净利润7.2亿元、5.4亿元和0.5亿元。按照投资比例,广电信息从这三个企业可获得投资收益3.1亿元。换言之,如果没有这三个合资企业的贡献,2001年,广电信息的净利润应为-1.07亿元。

  三年过去了,如今却状况依然。2004年,广电信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85亿元,净利润1.13亿元;西门子、索广映像、索广电子分别实现净利润4.51亿元、0.5亿元和0.9亿元,广电信息从这三个合资企业可获得投资收益1.55亿元。显而易见,如若没有合资企业的支撑,广电信息2004年的业绩报告将变得更加难看。

  与此同时,这三个合资企业的效益近几年也在不断下滑。2004年,广电信息从它们身上分得的利润仅为2001年的50%左右,这也是广电信息去年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48.78%的一个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并不在广电信息手中,它仅分别持有西门子、索广映像和索广电子26%、20%和30%的股权,这使它在讨论公司的重大决策时缺少足够的话语权,也难以通过合资获得核心技术。

  也许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命系外方”的局面,上广电此次上马的TFT-LCD项目改由自己控股——上广电拥有75%的股份,NEC仅占股权25%。

  令上广电苦恼的是,它掌握了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却引起了人们的担心——在巨额投资面前,上广电是否拥有抗风险的能力?“不控股,说我们没有掌握企业主动权;控股,又说我们风险太大。做企业真的好难。”蒋松涛叹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