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听到有关哈根达斯的故事,这小小的雪糕,还专门有一套分析客户的电脑系统,研究出客户消费的规律曲线,可真有学问。想起我们卖房子的,价格不知贵了多少倍,却不知有没有研究出客户购房的规律曲线?
爱吃雪糕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哈根达斯吧,也许,不止是他们,有很多人都晓得哈根达斯的大名,因为它把那小小的雪糕卖得贼贵(一个小球球少说也要28元),让处于金字塔顶
端的富人们多了个消费场所、炫耀之处。
嘿,或许我们不以为然:不就是个卖冰淇淋的吗?想起小时候卖冰棍的,才几毛钱,不过如此,哄哄小孩儿倒行。可是,就是这哈根达斯,精心经营,把小小的雪糕卖遍了全世界的44个国家;吃哈根达斯,成为了新贵的时尚标签。
君不见,深圳的楼市也出现了哈根达斯,那是在售楼处里。
大凡标榜高档的项目,在举办开盘之类的活动时,会给客户免费品尝哈根达斯,以显示自己的贵气、大气。从哈根达斯来看,营销渠道拓宽了,在卖房子的地方卖起了雪糕;从房子的开发商来看,则是借助哈根达斯的牌子造氛围。这是双赢的局面,彼此达成合作的基础是面对共同的客户群体。
不过,哈根达斯是卖出去了,尽管买单的是开发商,而房子却不一定卖出去。感觉来看,在卖的结局上,卖房子的输给了卖雪糕的。当然,这并不是严格的结论,一定会有人跳出来质疑:卖雪糕怎能和卖房子比,雪糕再怎么贵也抵不过房子啊?质疑看似有理,却往往被价格表象迷惑,忽视对问题本质的探究。
曾听一老师讲课,说他不喜喝酒应酬,所以商务会见大都约在了哈根达斯专卖店。一年下来吃那雪糕就花了6000元,还吃出个金卡。一次商务出国,回来时发现信箱里有哈根达斯寄来的优惠卷,觉得挺好,拿着就去吃了。可之后的几次出国回来,发现信箱里都有优惠卷。这就奇怪了,哈根达斯怎么知道我出国了?怎么就在我出国的时候寄来了优惠卷?虽然哈根达斯是国际连锁,但我在国外并没有吃哈根达斯,应该不会有记录吧?
这位老师是研究客户关系的,基于职业的敏感,于是致电咨询哈根达斯。原来,在他消费哈根达斯一定时日之后,哈根达斯的电脑系统已经记录了他每次消费的具体情况,比如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几个人吃、消费额度,是他自己付款还是别人帮付的款等等详细资料。基于此,哈根达斯分析出了他消费冰淇淋的规律曲线。所以,在他出国没有消费哈根达斯的情况下,根据规律,电脑系统自动生成提示,邮寄优惠卷,提醒他该消费哈根达斯了,而优惠卷也是为了给客户一个惊喜,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还有忠诚度。
这是我第二次听到有关哈根达斯的故事,这小小的雪糕,还专门有一套分析客户的电脑系统,研究出客户消费的规律曲线,可真有学问。想起我们卖房子的,价格不知贵了多少倍,却不知有没有研究出客户购房的规律曲线?
我还想起了第一次听哈根达斯的故事,那是“哈根达斯试验”。“这个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典试验,说的是消费者在面对着一大、一小两杯冰淇淋的选择时,哪怕那个10盎司的杯里其实装着的是8盎司冰淇淋,而那个5盎司的杯里,装着的才不过是6盎司冰淇淋,就因为消费者看到的是一个没装满,而另一个漫了出来,他的选择就会倾向于‘小杯’的,甚至还往往会为这杯少的付出高价!这个‘多与少’的全球范围的试验,发现了消费者并不会以实际衡量来付出的普遍规律。”
正如《楼市要做“哈根达斯试验”》一文中所说,我们开发商能够总结出哪些科学意义上的规律?做出哪些哈根达斯试验?今年,万科讲“科学营销”,金地说“科学筑家”,是不是不谋而合地正在做哈根达斯试验呢?
第二个故事,无疑是“哈根达斯试验”的延伸,哈根达斯自己就做了试验,分析出客户消费的规律曲线。而在当前深圳楼市大大小小的客户会中,如万客会、中海会、招商会、鸿客会等等,有多少做了并做好了客户价值认知的“哈根达斯试验”?2004年深圳的楼市火热,房子不愁卖,2005年也许也是这样,那么,我们还需不需要优质的客户服务?不妨撒手不管,让市场自己来试验?
作者: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