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全球财经观察》2005 > 正文
 

香港地产泡沫前的疯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 12:53 《全球财经观察》

  1997年之后的6年里,香港持续56个月通货紧缩,同时信用卡坏账率高企,这一切与地产泡沫破裂均有莫大关系

  文|李美霞 发自香港

  香港房地产业虽然几经起伏,但一直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之一,占GDP的比重在20%以
上,成为香港经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不过,最为外界熟知的莫过于香港1997年前的地产泡沫形成以及破裂。

  1990年代初期,国际游资及本地炒家开始疯狂炒买香港房地产,楼价、地价飙升,严重脱离居民购买力。从1991年到1997年房价上升4倍左右,若从1985年房地产市场复苏算起,到1997年时房价已上升了9倍乣10倍。1997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破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香港物业价格下跌了70%左右,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房地产依赖症

  香港地产界和金融界,对于房地产业对香港的影响都极为关注。因为他们理解,房地产业对香港的宏观经济,远远超出一个投资市场的作用。

  香港经济的主调是自由贸易,货物的进口及出口皆为零关税,所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客观上为香港政府建立一种“代理关税制度”。而土地,更是香港政府的首要收入来源。

  在香港落地进行投资或是贸易的企业,尽管进出口的货物都是免税的,但是商务活动需要租用或是购买仓库、写字楼、码头等商用物业。个人则需要租住房屋或是购买住宅。所以,客观上,房地产业起到了将外部资金截留在香港本地的作用。而香港政府,则通过高价卖地,向所有的私人住宅、建筑物征收“差饷”(物业税)、“地租”(租金),以及从房地产企业身上获得的利得税,间接地收取利益。这样,香港房地产业从某种意义上看就变成了香港政府的“征税代理人”。

  因为楼价过高,香港人平均每户要把40%50%的收入花在购置住房上。 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影响到香港的经济运行。

  除了对公开的GDP影响两成左右,香港政府2001年年报公布的数字是,2000年乣2001年,政府总收入达2251亿元。其中政府售出十幅总面积5.36公顷的私人房屋发展用地,土地收入达到295亿元港币,占政府收入的13%。物业税收入总额为144亿元,占6%,地租收入总额为42亿元占1.8%,土地基金、物业及其投资收益占到18%,其中当年物业税的收入约为110亿元,占5%。以此简单计算,单是与土地及房地产相关的收入就已经占到政府总收入的近四成。

  自1985年起,银行普遍接受物业抵押发放贷款,从而引发了财富循环效应。事实上,由于香港土地资源稀缺带来的快速赚钱效应,香港公司和私人习惯于将富余货币购置物业以求保值。

  泡沫的形成

  1993年,当时美国为刺激经济繁荣,联邦利率不断下调,从1992年6月的3.76%一直下滑到1993年12月的2.96%。其时香港的经济已经过热,通货膨胀上升势头已经无法控制,年内通货膨胀率达到7%8%。但是,为了要保持联系汇率制度,当时的港英政府只能继续下调利率,实际利率一度曾达到-10%。其后,港英政府采用多项措施打击炒楼,例如调低按揭比例到七成,提前缴付印花税等手段,严禁楼花买卖等,在1994年乣1995年压住了楼价的继续上升。但是1996年乣1997年度,港英政府放宽控制,香港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疯狂泡沫期。

  以香港本地一个著名大型楼盘愉景湾为例,1990年开发初期,平均价格为1000元/平方尺(1平方市尺略多于 0.1平方米)。一年之后的1992年,楼价就上升了一倍,达到2000元/平方尺。1997年则炒高到5000元乣6000元/平方尺。2003年,该楼盘的价格回退到10年以前,也就是1992的价格水平,均价在2400元/平方尺。

  1997年香港政府年报这样描述:“在十月初之前,本地内部需求极为强大。机器及设备的整体投资开支增长强劲,私营机构的楼宇及建设开支亦然。由于人口持续增加,家庭入息稳步提高,以及股市和物业市道畅旺,消费开支也大幅增长。”

  从1989年到1997年第三季度,香港房地产价格上涨了三倍多。在当年的“巅峰”时期,港岛黄金地段的写字楼曾开出过一平方米近20万港元的“天价”。以炒楼高潮1997年4月前后为例,当月登记的楼宇买卖合约共25572宗,比前一年同期的9606宗增加了近两倍,比前一个月的16124宗也增加了五成多。此时的房地产市场炒作之风近乎癫狂,存在严重的泡沫。香港金管局的数据表明,未偿还住宅按揭贷款在1997年竟高达当年GDP的32%。

  1997年在亚洲金融风暴袭击下,香港房地产泡沫顿时破灭,房地产市场楼价下挫二至三成。在香港岛东北边由船坞造镇而成的中产阶级居住社区“太古城”,楼价从1997年以前约1.3万港元/平方英尺的最高峰,逐年下降跌落到4000元乣5000元/平方英尺。

  此刻,房地产的滞后效应显现。尽管市场需求已经锐减,但由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周期较长,前期狂热时期开发的私人楼盘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造成供应与需求进一步失衡。从2003年香港物业报告上列出的统计数字是,1998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达到22278个单位,1999年的落成量则达到35322个单位。 不巧的是,此时香港政府正好推出了“八万五”计划,准备将包括私人楼宇在内的房屋供应量增加到每年八万五千个。

  香港特有的“负资产”一词(房产实际价格低于所借的银行贷款,超出部分为无抵押的负债)就出现在此时。

  1998年中原城市大型屋苑领先指数(CCL-MASS)开始以自由落体式狂泻。1998年10月,政府宣布停建3.8万个夹屋计划。当时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已经只剩下45.71点——也就是说,香港人在楼市上的每一元钱投资,只剩下四毛五分。而且,因为当时的狂热之下,有许多人以银行按揭加其他按揭的方式,取得差不多10成贷款买楼,将他们的未来收入全部押注于买楼之上。所以,尚未拿到手的工资,70%80%被锁定在市值缩水一半的住宅开支上,可支配收入大幅减少。从1997年到其后的6年,香港持续56个月的通货紧缩,以及信用卡坏账率高企,与此均有莫大关系。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香港地产泡沫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