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零售业 > 正文
 

长线还是短线困扰资方 21世纪便利走到生死边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7日 15:03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郑宇 上海报道

  对于上海市民王女士来讲,在21世纪便利店(下称“21世纪便利”)购买的消费代币卡,几个月前就已失去了它所承诺的代交公共事业费用的功能,而卡里尚有几百块钱的余额。几个月来,王女士多次拨打卡上的咨询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无奈之下,王女士只好到21世纪便利位于新闸路的门店来碰碰运气,但却被店员告知,“连刷卡机都搬走了”。虽然店员告诉王女士,可以给她退还卡里的余额,但至于什么时候能退、退多少,这名店员也说不上来,“现在公司没有钱”。

  王女士的遭遇或许并非偶然。近日,记者随机走访了上海市区的一些21世纪便利店,发现新闸路店是其中唯一开门营业的,其余的皆大门紧闭。在浦东一家店的大门上,甚至还赫然贴上了“上海某广告公司”的封条。

  据一个代理该案件的律师透露,从2004年开始,就陆续有供应商、业主等向法院起诉21世纪便利拖欠货款和房租,截止到2005年1月,法院已经受理了“100多个”。

  而在今年早些时候,21世纪便利壮士断腕,已公开宣布关闭其经营情况不良、网点位置不好的500家店面。

  眼下,又有消息说,21世纪便利承诺将在2005年6月以前归还供应商欠款。此外,据上海当地媒体报道,联华快客正与其商谈收购事宜,谈判结果将于近日披露。

  作为上海最大的便利连锁店之一,21世纪便利似乎已走到了生死攸关的节点上。

  从城开到美亚

  时间回到2003年2月24日。

  这一天,在上海二十一世纪便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21便利公司)召开的董事会上,投资方之一——上海城开集团(以下简称“城开”)的总经理倪建达对管理团队说:“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达到中国便利业第一品牌的目的!”

  此番言论背后,正是一年多来21世纪便利亮眼的业绩。在迅速做大的思路下,2002年1月,成立不到1年,总共拥有20多家门店的21世纪便利公司为自己确定了1年发展500家的目标。

  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要开不止1家店,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当年年底,21世纪便利硬是以惊人的开店速度达到了这个目标。

  然而,此后不久,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几个月之后,城开将21世纪便利作价2亿元人民币卖给了从未涉足零售行业的上海美亚集团(下称美亚集团),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上海滩最大的一单便利店收购案例。

  当时,业内曾有评论认为,城开做了一次非常合算的投资。按照每个便利店20万启动资金来计算,575家店也就是1.15亿,而美亚集团付出了2个亿。此外,在城开卖掉21世纪便利之时,21世纪正背负亏损的阴影。

  在2003年的那次董事会上,就提到21世纪便利当年的目标之一就是财务亏损下降。

  不过,当时的亏损事实上是符合便利店业态发展规律的。据了解,便利店从投资到最后盈利的培育期长达7-8年,最短的也要4-5年。

  而21世纪便利诞生之时,又正逢便利店的竞争开始变得激烈之际。上海商学院教授顾国建认为,2001年是上海便利店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他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2001年上海便利店的净增长达到近2000家。

  在激烈的竞争中,上海可的、良友、联华等便利店的单店营业额由2000年的平均约5000元/日,摊薄到2003年的平均3000元/日左右。

  大势之下,21世纪便利自然也未能幸免。经营者虽然可以接受亏损,而时任21世纪便利公司总经理的陶金成也曾对媒体表示,他本人是打算做长线的,但迟迟不能盈利对投资方还是产生了影响。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在2001年便利业高速发展之际匆忙由房地产行业切入的城开,在连续2年未见盈利的情况下,其实已有卖出21世纪便利的想法。而事实上,最后将21世纪便利转手正是城开的决定,也是由城开进行的。

  美亚的整合难题

  在收购之初,美亚集团就曾表示,收购并不是想进军零售业,看中的实际上是21世纪便利已经形成的网络。

  连锁一直是美亚集团的优势,当时在上海,美亚已拥有了200家音像连锁店。在美亚看来,这个规模对音像店市场已经饱和。而拿下21世纪便利之后,可以将21世纪便利和美亚旗下的其他公司进行整合,通过资源共享,放大规模效应,提高利润率。

  于是,收购之后美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便利店,以“文化+便利”为模板发展美亚21世纪综合店。美亚的想法是,在这样的综合店里,一半是21世纪便利店的标志,一半是美亚音像的标志。既可以买到日常用品也可以买到音像制品。

  但是整合似乎并没有美亚一开始想得这么简单。

  比如,便利店商品的进货价格变动快——通常连锁超市经营的快速消费品的价格随着市场供需会有较快的变化,生产商或零售商的促销频繁也会引起经常性的价格变动;同时,商品新增汰换的频率也很高;另外和音像制品不同,快速消费品通常有不同的保质期,需要有针对性的保质期管理等。

  这些显然都需要便利店总部的快速反应。而在21世纪便利内部,总部常常要隔好几天才能知道便利店的销售情况,而且处理1天的数据需要20个小时。

  然而,据充分接近21世纪便利的人士透露,当时21世纪便利新的管理团队并没有多少零售业管理经验。

  于是,所有的矛盾在2004年初开始凸现出来。

  从那个时候开始,已有细心的消费者发现21世纪便利店的货架开始出现空架,遍布上海的近600家门店,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货。

  缺货带来销售额的下降,据当地媒体报道,有门店原本一天1万多元的收入已经下降到不到200元。尽管当时21世纪便利方面对外宣称,正在进行“供应商调整”。但事实上,由于拿不到货款,部分供应商已经开始停止供货。

  而就在这时,21世纪便利又做出了一个可能是冒险的决定——全面停收供应商进场费。在21世纪便利看来,收取进场费是导致供应商抬高进货价,不提供优质商品,致使便利店形成不了商品特色的根本原因。当时美亚集团总裁王大卫还曾经表示,此举将改变上海零售行业目前在商品采购方面的游戏规则,掀起一场便利店业的革命。

  但这似乎并没有赢得供应商的捧场,反而加剧了21世纪便利的资金压力。

  再往后,21世纪便利开始拖欠房租,拖欠水电费,供电局甚至对21世纪便利拉闸断电。有媒体援引业主和供应商的说法称,21世纪便利拖欠货款达3000万元,拖欠几乎70%业主的房租。

  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证实,但王大卫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连锁便利业亏损是公开的秘密。他援引供货商的话说,美亚欠得最少,最多的一家欠4000万。但这似乎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21世纪便利在供应商讨债的压力下难以维继。

  长、短线之惑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企业经营出现困境,说到底还是资金链的断裂。某便利店高层告诉记者,资金实力很重要,关键看能不能支撑6-7年的亏损,单凭便利店企业自身的力量可能很难。

  他介绍说,目前发展比较良性的便利店,背后大多有强大的超市集团做支撑,在开创初期,得到母体很大帮助,尤其在资金、人才、资源甚至是供应商上进行共享,才支撑他们“虽然不挣钱,但是能生存下去”。

  但是光有钱就有用吗?

  一位供应商的话也许一针见血。他认为,21世纪便利和供应商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供应商没有看到美亚集团及时给21世纪便利“输血”,美亚集团也没有明确的投资计划。市场已经开始怀疑,21世纪便利是否还打算继续经营下去。

  零售行业人士认为,创办或者收购便利店,其目标非常重要。如果做短线投资,那就得花力气“梳妆打扮”,“不管怎样先包装”,然后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希望当事业来做,那么,用顾国建教授的话来说,便利店是细节化、信息化很高的业态,盈利模式完全不同于房地产、金融和股市投资等,需要耐心、专业和持之以恒。换言之,要在内部细节上做文章,靠精细化管理,并把成本节约节约再节约。

  然而,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在21世纪便利身上,这两方面的动作都没有。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便利店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