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造船基础设施的投资也非常巨大,新建一个大坞的投资动辄数十亿元,而我国要想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所需投入可想而知。中国船舶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吴锦元认为,高新技术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在新建造船基本设施时应考虑投入产出比,不应盲目追求最高新的技术,而是发展适用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
吴锦元说,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公司的设计大量引进了川崎的技术,但川崎船厂中应用很多的机器人在南通厂中却一台也没有,甚至连我国许多船厂已引进的平面分段流水线也没有。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战略,船舶工业在应用高新技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资源条件和船厂实际,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选择最适用的技术,南通中远川崎的经验值得借鉴。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凯认为,他们公司的基础设施跟国内船厂比并没有优势,只是跟一些老厂比可能工艺流程合理一点。他说,国内很多企业有平面分段流水线,但南通中远川崎并没有搞流水线。经过综合测算,上流水线和人工投入的比例是10:1,也就是说,如果不上流水线而用人工投入,仅用十分之一的钱就可以达到上流水线的效果。
吴锦元说,同一项技术,在提高同样多的生产效率的情况下,低劳动工资船厂所获得的降低成本效果显然要低于高劳动工资船厂的降低成本效果。因此,在同样投资规模下,对高劳动工资船厂十分有利的某项技术发展或技术改造项目,对低劳动工资的船厂很可能是不适合的。有关研究表明,并非只要是高新技术就必定是好的,因为高新技术意味着大量的投资。在发达国家的船厂中广泛应用的机器人,在低劳动工资国家的船厂中很可能就是昂贵的奢侈品。
最大限度利用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并不代表企业会因此而增加劳务成本。中远工业公司副总经理、曾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生产局局长的张明华说,南通中远川崎公司的基础设施比不上原中船总企业。南通中远川崎管子车间只有一大一小两台数控弯管机,这就够了,而大连造船重工的数控弯管机一排,比南通中远川崎好多了。但南通中远川崎小的工艺装备很多,这些工艺装备都是厂里自己做的,不是社会上买的。原中船总的大企业全有平面分段流水线,一套平面分段流水线,需要车间,还要进口设备,就是四五百万美元。南通中远川崎没有这种平面分段流水线,但是却能造VLCC。这就是充分利用了中国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同时还节省了投资。但即使如此,南通中远川崎全部的人工成本也只占销售收入的6%,而原中船总企业一般都在15%左右,不少还超过这个数。
吴锦元认为,新建船厂时还应借鉴多种所有制企业的成功经验,如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30万吨大坞就节省了大量的投资。据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介绍,该公司建造的30万吨级船坞总投资只有近三亿元,其经验就是自己能干的活都自己干,不能自己干的则省着干,仅公司自制的门吊、桥吊等设备就节省了几千万元的资金,工资也未因价钱问题而发生质量问题。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前任日方总经理村上新一说,今后要建造船厂可能要比以前建设时多十倍以上的投入,如果要把这么多的投资都回收回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他认为,中国船厂如果达到南通中远川崎的水平就可以同日、韩船厂竞争并获胜,但如果中国今后建造的大型造船厂不能够降低建造成本,也可能会面临倒闭的危险。
作者::蔡拥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