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投诉不断质量问题频出 化妆品业遭遇诚信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8日 10:28 南方日报

    年投诉近3万件,不断爆出产品质量问题

  化妆品业遭遇诚信危机

  继厦门市卫生监督所抽检出“李医生”、“雅倩”等祛斑类化妆品汞超标后,广州市消委会近日也爆出,“美津植秀”养白祛斑膏和“活夫”美白祛斑霜汞含量严重超标4900倍
和270倍。

  与此相印证的是,我国美容业首份学术报告《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最新数据显示,2004年消费者对美容、化妆品的投诉量骤增至28481起,投诉量在全国各行业居第三位。

  虽然广州市消委会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为今年1月份抽查的结果,大部分企业已对产品进行整改。但一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忧心忡忡地称,“消费者心里留下的阴影是需要时间消除的,目前这个行业正在重走保健品的老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

  四大诚信危机逼近

  据了解,由于化妆品中的汞很难用肉眼看出,因此即使超标几万倍,闻起来也只会略有点刺鼻,一般消费者很难发现。因此,很多打着“快速美白、快速祛斑”的产品中都添加了大量的汞。

  广州中山三院皮肤科主任赖维教授表示,标榜显效快如一周祛斑的产品,除非有化妆品禁用的药物成分,真正祛斑的产品成分如熊果苷、维C等成分,只能是较缓慢的逐步改变,几小时或几天的“快速祛斑”不大可能。

  中消协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消费者对美容、化妆品的投诉量达到近3万件,其中针对化妆品的为14734件,美容美发等的投诉为13747件。2004年,消费者对于美发美容洗浴行业的投诉在全国各行业居第三位,投诉增幅在第七位。

  接受记者采访的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副秘书长张红雨告诉记者,化妆品行业现在开始重走保健品的老路。在他看来,该行业正遭遇着服务诚信危机、宣传诚信危机、价格诚信危机以及功效诚信危机。

  二成品牌游走生死间

  “每一年的美博会上,都会出现一批新的面孔,每一年都约有20%的新品牌亮相。与此同时,每年也约有20%的老品牌从市场上消失。作为经常参加美博会的人,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刚有点印象的品牌你却在下一次的美博会上怎么也找不到,它永远消失了。”张红雨表示,在美容化妆品行业,企业的生命力显得特别脆弱。

  张告诉记者,目前化妆品行业盛行“OEM”(贴牌生产),企业从香港、法国申请一个品牌后立即在国内寻找小的生产商进行生产,消费者根本分不清楚哪些是国外品牌,哪些是国内品牌。“这个行业的门槛非常低,30万-50万元就可以做起来一个品牌,同质化现象特别严重,这也是我国化妆品品牌竞争力非常弱的根本原因。”他指出,正是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很多品牌只能依靠大量的营销手段来“谋生”,“这样又很容易产生虚假广告的问题,一旦严查起来,很多企业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法规不完善影响行业发展

  据了解,今年保健品监管部门已经明确放出风来,其注册、广告都将有相应法规出台。而与其热闹上演“法规年”相比,美容化妆品行业法规成长依然“静悄悄”。

  据了解,除了去年1月1日颁布的《美容美发暂行管理办法》外,我国的美容、美发行业目前所能依据的仅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通行法律法规。业内人士透露,行业标准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瓶颈了。“目前我国对化妆品审批实行的是送检制,执法实行的是抽检制,这样很容易出现货不对板,加上目前我国的化妆品审批是在卫生部,而监管又是质监、工商、卫生等多头管理,大家都管,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大家都不管。”

  张红雨透露,目前协会正在竭力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据透露,早在去年《化妆品服务业准入制度》初稿及美容院实行等级分类管理的建议都已经提交给商务部了,今年这两部法规有望出台。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品化妆品质量监督管理处处长郑彦云也透露,今年4月份开始,我省将对化妆品实行专项整治,严惩不法行为。 

  本报记者 沈昀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化妆品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