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浙商造飞机准生证待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3日 16:01 21世纪经济报道

  浙江报道

  3月3日,目前唯一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的民用飞机生产项目在徐州正式开工。

  该项目是江苏航宇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简称航宇公司)直升机生产项目,总投资额高达8亿美元。

  黄锋的飞机梦

  航宇公司由杭州振宇实业有限公司(简称杭州振宇)与美国全制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全制航空)合资设立,中方控股51%。主要生产小型直升机、固定翼机、支线机等五种机型。

  据杭州振宇老板黄锋介绍,这个总投资8亿美元、占地3000亩的工厂项目,将分三期实施。第一期投资6000万美元,以美国FH1100制造有限公司的直升机产品为原型机,在我国开展改进改型并经论证后,生产航宇001B和001D型直升机。第二期预计投资2.4亿美元,生产小型固定翼机,计划2年内开工。第三期投资5亿美元,生产支线机。

  按照黄锋的设想,一期工程建设期为12个月,可形成年产800架小型直升机的产能,预计每架销售500万元,年销售额可达40亿元人民币。据称,直升机生产项目40%的产品将出口海外,目前已有数十家单位计划订购。

  2002年底,黄锋获悉美国全制航空正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当即决定介入飞机制造行业。2004年4月,他向金华市申报的“轻型直升飞机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浙江省发改委审批,但因“受政策、能源、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而作罢。

  2004年6月,徐州经济开发区赴浙招商,得知这个项目后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双方几经接触,2004年8月底美国全制航空公司总裁劳伦.斯温森与徐州开发区签订投资协议。今年2月6日,该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随后,中美合资航宇公司正式挂牌。

  根据合资框架,美方要求中方提供资金和生产场地,并期望能够利用中方各种渠道开展有关工作,使合资公司能够尽快获取直升飞机“准生证”,迅速打入中国国内市场。美方则提供投产初期的主要技术解决方案,并负责主要零件的海外采购。

  黄锋原是一名心理医生,他在金华投资8000万元兴建了一家精神专科医院,还在衢州兴办了一所中学。

  政策瓶颈

  直升飞机制造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基地型高新技术项目。民航部门预测显示,今后10年间,我国民用直升飞机需求量接近2000架,其中轻型直升机占30%;到2020年,这一数据将增加到近1万架,市场总规模近7000亿美元。

  但是,直升飞机制造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收效慢的行业。在黄锋之前,就已有民资进入这个行业:北京科源轻型飞机实业有限公司(建于1993年),上海雏鹰科技有限公司(建于2000年),还有就是浙江湖州的泰翔公司(建于2001年)和宁波贝斯特航空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创建于2002年)。

  民资们虽然嗅到了中国飞机产业颤动的方向,但至今尚无盈利的记录。湖州泰翔公司总投资2998万美元,由于没有适航证,目前其生产线开工不足。该公司董事长求辛熔估计,每架微型直升飞机的价格在60万到200万元之间,目前内销利润率约为30%,至少得卖掉500多架飞机,才可能收回成本。

  一位民航专家也称“5年内别想把钱赚回来”。

  黄锋也不是第一家寻求外资支持的民企老板。2003年,中美合资上海西科斯基飞机有限公司挂牌,主要生产活塞式直升机和涡轴式直升机,该公司已销售7架直升机。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董念清表示,即使一切顺利,创办一家飞机制造公司所需三证——适航证、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全部办齐,而且,每架飞机在投产前,都必须通过民航部门认证,核准适航后才可装机销售。

  另悉,目前在中国民航总局排队候证的民营企业已有许多,由于获批时间尚未明朗,合资外销几乎成了所有等待牌照的民营直升飞机企业的权宜之计。

  事实上,民用直升飞机在实现“想飞就飞”的梦想之前,还有许多问题待解。

  2003年5月1日起,我国《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正式实施,首次明确了“个人”可以作为使用空域的主体向空管部门提出申请飞行;可以一次申请划设临时空域长期固定使用,最长使用期限为一年。但要真正实现私人驾驶飞机,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需要飞机适航许可证;其次,飞行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取得有关部门核发的飞行驾照;第三,需要提前向空管部门申请飞行空域和飞行计划,批准后方可实施飞行活动。

  此外,我国的“私人飞机”在需要相关公共支持时又常常遭遇尴尬的局面——有关低空空域尚未开放,而空中交通管理法规、运行体制的不完善,民用直升机配套的空勤、地勤设施、直升飞机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这些都导致了专业直升飞机维护体系暂时无法形成。

  有关人士也指出,目前我国民用直升机95%以上是从国外进口的,剩下不足5%还是引进国外技术联合生产的。我国对直升飞机生产、研发的技术筹备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技术消化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盲目进口和上线组装,无益于技术的良性循环。

  这或许正是民航部门审批态度谨慎的理由。目前,仅有哈飞股份、昌河飞机工业公司等寥寥数家国企取得合法的市场准入手续。

  而据了解,由于手续烦琐,目前少数拥有私人飞机的企业主和个人往往委托飞行俱乐部、航空培训公司和通用航空公司代为申请,飞行成本较高,而且私人飞机只能在有限的民航航路上申请飞行。

  “这些制约了市场的发展,也使民营资本进入遭遇障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家金南征认为,搞飞机并不是一个靠投资就能解决的事情。因此,目前的现实距批量生产、广泛商用的前景还非常远。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董念清也表示,政策制约尤其是空域开放程度的限制和复杂的审批手续,是民资进入该行业的最大风险。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