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铁矿天价背后的生死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7日 19:08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柯 沐 广州报道 2月22日,日本岛刮来的一阵寒流,让中国的钢铁企业感到什么叫做“春寒料峭”。
当日传出消息,日本最大的钢铁商新日本制铁与全球最大的铁矿商巴西淡水河谷(简称为CVRD)单方面达成协议,将铁矿石涨幅确定为71.5%的历史最高价格。 这对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国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性的消息。日本的谈判价格直接左右着铁矿石在亚太地区的价格。 梦魇的开始 新一轮的“天价”谈判却势如破竹。 2月23日CVRD和韩国浦项制铁谈判达成提价协议,并将在2005年向浦项制铁出口1200万吨铁矿石。 2月23日,三大巨头之一的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钢铁公司和新日本制铁达成协议。 2月24日CVRD和台湾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中国钢铁公司”和澳大利亚一家公司达成提价协议。协议规定,从2005年4月5日到2006年3月6日,CVRD将向这两家企业供应250万吨铁矿石。 2月28日CVRD和宝钢谈判达成提价协议。CVRD同时声称,这是基于“全球金属市场和海上运输市场波动”。 目前,国际市场80%的铁矿石资源把持在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三大巨头手中。矿产资源集中垄断的现实,使得买卖双方实力分外悬殊。 对中国企业而言,高达71.5%的历史最高涨幅,是一场梦魇的开始。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预测,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随着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中国国内纯钢成本将上升210元左右。以去年的铁矿石进口量计,今年中国进口铁矿石成本将上升260亿元左右。 加上受原材料、电力和运费涨价的影响,中国钢铁企业将承受巨大的生产成本压力。宝钢、攀钢等迅速上调了二季度钢铁产品价格,普遍每吨上涨四五百元。 随着铁矿石这一张牌的倒塌,随之而来的,将是造船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家电业等行业一系列连锁的反应。 定价权之辩 在宣布和新日本制铁达成价格谈判结果之际,哈默斯利钢铁公司总裁称“价格的增长反映了市场对我们产品前所未有的需求”而来自中国市场对钢铁持续增长的消费,是推动这一历史高价的最大动力。 根据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从国际市场上共进口了2.1亿吨铁矿石。事实上,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欧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以向CVRD采购为例,2004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到该公司铁矿石出口总额的15.0%。而其他亚洲国家里,日本占的比例12.2%,韩国为3.3%。 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国在亚洲谈判中定价的“弱者”地位。每年一度的亚太区价格谈判中,中国的企业只能跟随日本身后,被动接受日本谈判确立的价格。2005年,故事同样不能幸免。 “中国的钢铁生产量已经超越了日本和美国的总和”,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分析师、董事总经理谢国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但是中国的进口商规模都比较小,而且分散,即使像宝钢这样的企业,也无法与国际上的钢铁大公司相提并论。这注定在谈判上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商务部高级研究员马宇则向本报记者表示 ,在国际采购上,中国企业往往一哄而上,随意抬高价格,缺乏组织性,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同时,也把国际市场搅得混乱无序。很多国家因此对中国有不满的情绪。 “中国是许多大宗原料的大买家,但一些企业不懂得国际市场的操作,既不能影响国际的定价,也不知道介入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利用市场杠杆来影响价格,规避价格风险,只能被动地跟着国际市场走。” 此外,马宇还指出,国内市场的价格往往滞后于国际市场。目前,原料的主要进口商是国有的大型垄断企业。其中某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高买低卖,然后挤压国内下游企业的利润。 提价是合理调整? 面对国内对中国国际市场“定价权”的热点讨伐,一位资深市场观察人士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在国际市场上,铁矿石一般是通过长期的合同方式买卖交易,一旦谈判就固定下来作为一年内的标准价。因此,他认为,中国的需求量在2004增长得如此之快,一年前定下的亚洲价格早就偏离了市场的实际供求情况,“此次提价,不过是国际市场价格一种合理的调整”。 一种占上风的观点认为,日本在操纵亚洲铁矿石定价,设置价格“陷阱”,和中国抢夺世界原料供应。 但谢国忠并不认同这一“日本阴谋论”。“参与定价谈判的日本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有企业。事实上,最后的结果比原有的市场预期要低,市场由此还出现一些反弹。”根据宝钢集团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在谈判之前,巴西方面原本要价更高,要求上涨90%。 一家著名的美国钢铁企业驻华代表处的工作人员也向本报记者提出相同观点,“日本现在的市场上钢铁半成品严重不足,由于缺乏原料,一些工厂已经停产”,“我相信,在这次谈判中,他们(新日本制铁)已经是竭尽所能了。” 虽然新日本制铁公司婉拒了本报的采访。但有数据预测,日本钢铁生产商今年因铁矿石涨价要增加2000多亿日元开支,再加上煤炭、锰矿石等辅助原料以及原料运费涨价等因素,日本钢铁行业将增加1万多亿日元的成本,相当于去年该行业的利润总和。 日本钢铁联盟的一位负责人说,如果不把这些费用转嫁到钢铁价格上,钢铁原料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提高,会使整个日本钢铁行业减少9000亿日元的利润,对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既然亚洲市场占到了全球铁矿石进口量过大半的份额,如果中、韩、日三方能建立起买方联盟,与供应巨头谈判,岂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2004年宝钢首次参加国际谈判,曾采用过和新日本制铁捆绑起来的方法。 但是,愿望和现实之间总有距离。伦敦全球能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兼执行副总裁里.乔拉斯此前曾向本报记者指出,“日本和韩国都有各自国情和利益要考虑。三国联合起来谈价可能会很困难。即使亚洲联盟建立起来,基础也是脆弱的。” 出口贸易管理之症 亚洲联盟遥遥无期,中国政府和国内企业已经紧急出动,着手出台一系列自救方案。 2月下旬,国家商务部在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征求对铁矿石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意见的通知》之后,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五矿商会)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随即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紧急会议。 五矿商会向本报记者宣称,到会120家企业的大部分同意并通过了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报程序。 该方案对进口铁矿石企业的资质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对钢铁企业上一年粗钢产量,流通企业的注册资本,企业上一年或2005年1-2月铁矿石进口的数量都做了下限。 方案同时指出,各地铁矿石进口企业必须于3月25日前向两大行业协会提出申请,由他们对经审核合格的铁矿石企业提出汇总意见,并上报商务部。 一旦增加自动进口许可证的手续,就意味着国家将对铁矿石进口情况进行备案。而两大协会的方案,使得国家和行会对铁矿石的进口有了直接掌控权。 对于国家机构如商务部、发改委收紧铁矿石进口权的做法,曾在商务部做过进出口管理的马宇认为要提高审批效率。 例如,对于大宗货物的进口,在数量上制定大体额度进行宏观控制的基础上,最好放弃原有的计划配额管理,实行弹性管理体制,“毕竟对于市场,企业自身的判断更为灵敏”。 事实上,“生死线”所掐的,主要是一些民营小钢铁企业的咽喉。据一位与会的代表透露,制定规则的过程中也是几经波折。 在马宇看来,“中国在进出口的大战略是正确的,不过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和具体的经营机制的问题。” 谢国忠认为,在掌握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上,民营企业会学得很快,“中国目前市场需求的规模已经成熟了,应该是排在世界前列的大型钢铁公司出现的时候。只是政府不应干预过多,而要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集中到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