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抢注海信事件升级 中国商标保护困局凸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 04:48 第一财经日报 | |||||||||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内地商标已进入了被境外抢注的高峰期,预计这种情况将至少持续5年 本报记者马晓华雷帆发自北京 2月24日,由中华商标协会主办的“中国商标海外维权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饭店拉开
24日下午,上任后首次访华的新任欧盟贸易委员彼得.曼德尔森来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表演讲并简要回答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特别就与此商标纠纷相关的欧盟对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提问,受到曼德尔森的高度关注。在25日晚中国欧盟商会的一次酒会上,欧盟驻华使团公使衔参赞弗兰斯.叶森告诉记者,曼德尔森在24日晚些时候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会见时也谈及了此事。 至此,海信——西门子商标事件徒然(新浪财经注:原文如此,疑为陡然)升级,不过,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海信5年负重,为何今日爆发 “1999年1月5日,海信集团的‘HiSense’、‘海信’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认定为驰名商标。”海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信”)副总裁郭庆存对本报记者说,“1999年1月11日,也就是6天以后,西门子的控股公司博世-西门子在德国抢先注册了‘HiSense’商标,博西公司抢注的‘HiSense’商标,与上述海信的驰名商标‘HiSense’和英文商号‘HiSense’连字母的大小写都完全一样,这是典型的‘完全无差别的复制’。” 6天之差,带来了海信与西门子长达5年的口水战。 按照海信的说法,海信于2002年底就主动致函,与博西公司联系注册商标的转移受让事宜,博西公司于2003年3月28日作出了答复,同意将其注册的“HiSense”注册商标权转让给海信集团。海信集团考虑到“HiSense”商标创设的实际情况及其对同企业名称以及其他产品无法分离的内在关联(因为“HiSense”商标自创设以来,一直被用作厂商名称和商标名称),又于2003年4月14日致函对方希望能够将9、11类注册商标权一并转让给海信。2003年7月18日,对方回函,同意将9、11类注册商标权一并转让给海信。2003年9月10日,博西公司给海信正式透露商标转让价格,要价上千万欧元。2004年2月19日,博西公司正式确认,要求海信支付价格为4000万欧元。 2004年10月20日,德国博世西门子公司的代表——江苏博西家用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副总裁WeberBernhard前往青岛,与海信进行最新一轮会晤、洽谈。双方在陈述了各自的观点并就争议的处理问题进行协商后,海信最后得到答复:鉴于海信多次在德国参加科隆电子展、柏林家电展中使用“HiSense”,西门子已在德国起诉海信侵权。 在对方执意不撤诉的情况下,海信积极应诉,在德国科隆法院规定的期限内积极作出针对诉讼进行辩护的答复。并于同年12月3日,向德国官方提交了撤销BSH公司“HiSense”商标的申请。 “我们索回商标是完全符合国际公约的。”郭庆存这样告诉记者。 根据《巴黎公约》的规定,中国认定的驰名商标在所有同盟国都应受到保护。 “中国和德国均属于巴黎公约成员国,中国国家商标局是中国商标主管机关,‘海信’和‘HiSense’作为其认定的具有原创性意义且有重大商业价值的驰名商标,理应在德国同样受到尊重。”据海信方面透露,“目前他们已启用法律程序起诉德国商标局,要求其依法撤销博世-西门子公司注册的‘Hisense’商标。”郭庆存说道。 对于海信方面的指责,西门子方面显得很谨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公关部新闻发言人王君燕告诉本报记者,西门子总部此前已经表示没有海信等中国公司所指的抢注行为,这是西门子方面的基本立场。 王君燕介绍说,“博世-西门子家电集团”是西门子公司与博世公司组建的合资企业,在法律上和媒体公关上本来独立于西门子公司之外,但目前由于“博西”在华业务在很多情况下使用西门子品牌,所以媒体公关由西门子代理。博西与海信的商标纠纷案主要是由于博西发现,“海信未经博西许可,擅自在2004年春天的科隆国际家电展上使用HiSense商标。”博西因此于2004年6月在科隆地方法院起诉海信商标侵权。当本报记者问及起诉的主要证据时,王君燕称她不能回答这一问题,以上说法来自博西提供的信息。 她还说,西门子方面的政策是,凡是与正在进行的诉讼有关的信息,包括证据、律师团名单等,西门子都没有信息可以提供给媒体。 当本报记者请求西门子确认海信所称4000万欧元转让费是否属实时,王君燕说她无法确认该数字,但愿意申明西门子与海信谈判的基础是:一、海信希望谈判;二、西门子认为最后达成的价格应当是公平的市场价格,这包括西门子在欧盟及其他国家注册HiSense商标的费用、该商标向下营销的产品的成本以及更换该商标预计的营销成本。当记者追问西门子与海信是否谈过转让费时,王君燕称确实谈过,而且西门子与海信自2003年以来曾有过多次谈判。 而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彼得.曼德尔森2月24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示,“欧盟方面毫无疑问会确保所有的公司都受到公平待遇,就中国公司与欧盟国家公司的纠纷,欧盟已经向中国商务部建议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每季度开一次会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西门子已经表示愿意以商业的条件与海信谈这件事情。” 西门子到底何时下的手 专家们为西门子算了一笔账,在中国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的西门子,“已凭借高达6亿多美元的总投资额及两位数的年均发展速度成为在华跨国企业的成功典范”,然而“诚信危机可能致使西门子多年来在华树立的形象毁于一旦”。 中华商标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葆霖教授认为,这些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迅速发展为外国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广阔的市场,外国企业到中国来享受了很多的优惠,得到了很多的实际利益。但是,相关跨国公司,一方面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获取重大经济利益,一方面却蓄谋已久,抢注多家中国企业的商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李顺德表示,“从海信和西门子的案件中,一方面反映了商标问题恶意抢注的现象。另外,这个事件当中充分说明了一个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的问题。诚实信用原则是厂家、商家参与市场竞争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诚实信用原则,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基本的原则,同时是WTO要求各个成员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 不过,在“海信商标”之争中,一个细节颇让人值得玩味:在海信拿到驰名商标之后的6天,西门子的控股公司博世-西门子在德国抢先注册了‘HiSense’商标。据国内著名律师事务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律师对记者的说法是,“在德国,注册一个商标,需要1年多的时间,即使加快注册也需要半年之久。” 如果按此逻辑,至少在1999年1月11日的半年之前,西门子已经申请注册了“HiSense”商标,而海信在1999年1月5日才取得驰名商标之称号。但是, 据海信集团通过龙文传媒公司发给本报记者的一份文字材料,就在“海信/HiSense”商标被中国国家商标主管机关认定为驰名商标后第六天的1999年1月11日,博西公司即在德国申请“HiSense”商标注册,指定商品为第7、9、11类,于1999年2月25日获得注册(注册号39901013)。博西公司以此为基础,分别进行了欧盟注册(01230895)和马德里协定/议定书国际注册(注册号717960)。 众所周知,按照《巴黎公约》关于商标权的规定:只有在该国成为驰名商标之后,才能享受这项法律保护。 海信律师团律师向本报记者透露,关于海信说西门子抢注商标在其拿到驰名商标之后6天,这个说法还仅限于一方说法,作为律师还会有一个法律的判断。郭庆存和他的律师团在今年4月14日将赴德国科隆参加开庭,结果还有待拭目。 政府协调机制何时浮出水面 事实上,“HiSense”在德国被西门子抢注,这只是众多商标纠纷中的一起。 与海信有着相似经历的企业不胜枚举,“英雄”在日本被抢注;“大宝”在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被抢注;“红星”二锅头在欧盟、英国被抢注;“安踏”、“大宝”、“六神”、“雕牌”、“小护士”等品牌在香港地区被抢注…… 从事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纠纷案件处理的律师陈永飞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很多内地企业对商标保护存在疏忽,没意识到商标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而一旦商标被抢注,就必须证明对方是恶意抢注,才能按相关程序予以撤销。”在采访过程中,有关专家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外一般注册一个商标要花800~2000美元。海外商标注册申请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马德里国际注册体系,中国已加入该体系,只要花费10万元人民币,就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另一途径是向所在国直接申请,注册后只能在该国得到保护。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人士披露:截至年底,中国企业通过马德里系统到其他国家的国际商标注册申请总共只有2450件,平均每年不到200件,而德国仅2002年一年就提交了5158份国际商标申请截至2004年11月12日。 资料显示,2002年公布的100多个中国名牌产品的商标有近50%没有在美国、加拿大注册,近80%没有在澳大利亚注册。 事实上,在商标跨国纠纷中,政府应该有所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刘春田教授对记者说,“中国应该循着国际惯例去讨回公道。发达国家的政府经常出面为企业谋求知识产权方面的权益,中国的政府也要慢慢地习惯于做这件事,政府要出面和德国政府交涉,表达我们的意愿,施加我们的影响和压力,这也是国际惯例。” “海信是国有资产,我们会全力保护的。”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段瑞春先生对本报记者的咨询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显得很谨慎。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内地商标已进入了被境外抢注的高峰期,预计这种情况将至少持续5年。知名商标一旦被抢注,夺回来就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不夺回来,又得面临被诉侵权或退出已有市场的命运。 无论是对于中国内地企业自身,还是对于政府相关部门,15%这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所隐藏着的中国商标保护困局,都应该积极破解了。
|